扶贫工作不能盲目跟风,搞一刀切。“扶贫羊”变成“餐桌羊”事件暴露了扶贫工作模式化、单一化问题。这样的扶贫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而且严重打击了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扶贫羊”之所以变成“餐桌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某些地方领导干部在扶贫思路上盲目“跟风”,在扶贫方式上的简单粗暴,没有因地制宜,切实了解贫困地区所需,贫困群众所想,想当然地送钱送物,不但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严重挫伤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积极性,致使“扶贫羊”不得不变成“餐桌羊”。
其次,在某些扶贫官员的思想中,扶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有的甚至将扶贫当成突显政绩,谋求个人仕途发展的终南捷径,至于扶贫的效果却从不在意,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扭曲政绩观也助长了盲目扶贫的不良风气。
最后,缺乏长效的监管机制。许多贫困地区年年扶贫、年年贫困,真正脱贫致富的却少之又少,而国家年年付出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却年年不见成效,贫困地区依然贫困。可见我们并不缺乏人、钱、物这些硬件条件,真正缺乏的是注重实效的监管体系、管理机制等软件措施,只有软硬件有机结合,才能有望彻底解决贫困问题。
因此,要想扶到“点子”上,我们在不断“输血”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能力。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采用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等更加有针对性的举措开展扶贫工作。一方面,从主体上说,产业扶贫也应由政府扶贫,转向政府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不能政府唱独角戏。只有主体多元并深入群众,才能真正接地气;另一方面,从扶贫项目上说,要对贫困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提供人力、物力以及信息技术支持,并依据当地的生产特点和发展特色,实行切实可行的扶贫项目;此外要积极发掘当地的优秀人才,进行科学培训,引导他们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整体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扶贫不能“一阵风”,搞形式,走过场,而要持之以恒,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要对扶贫对象进行跟踪回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并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帮助他们彻底脱贫致富。
总之,开展精准扶贫,就是要带着责任和感情,沉下身子,静下心来,摸清底数,找准“点子”,坚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扶到户,措施到人,带领贫困群众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