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并对《江雪》进行创作旋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创编、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将音乐用于生活,从而提升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
难点:运用“起承转合”进行旋律编创。
(2)
一、导入
老师朗诵《清明》诗词,并提问:“朗诵的作品是什么?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引出本课。
二、新课教授
(一)初听歌曲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聆听思考:
这个旋律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旋律中的歌词是谁的作品?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呈现出波浪式进行,舒缓,悲凉,有民族特点,歌词是杜牧的《清明》;
(二)哼唱旋律
1.学生哼唱旋律,并对曲谱进行乐句划分。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由四个乐句构成。
2.小组观察讨论每个乐句间的特点。
教师总结
5.学生根据课前资料搜集,讲解起承转合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
6.学生朗读歌词并体会歌词与旋律的关系,然后进行模唱。
(三)拓展延伸
播放李叔同《送别》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学生思考这两首作品中的起承转合句以及有什么特点。
(四)创编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为《江雪》进行创编,要求运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创编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总结今日所学。
(3)
导入:诗词导入不仅与语文知识相关联,同时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引入本课,符合“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的课程基本理念,做到了“课未始,兴已浓”的作用。
初听环节: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对歌曲进行初步感知,感受歌曲的特点与情绪,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做到了“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
哼唱旋律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乐句构成以及观察乐谱特点的方式引出起承转合的概念,这种教学的方式具有引导式、启发式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创编环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江雪》进行编创,通过这种实践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编能力,做到了“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的基本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