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材料分析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摘自邓拓《不求甚解》有删改)
问题:
(1)“不求甚解”包括哪两个层面的含义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2)文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10分)

正确答案
(1)①虚心的读书态度; ②前后贯通的读书的方法。
(2)“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相结合,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因人因时因书而异。读书不求甚解。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并认真反复阅读。读书应该“求甚解”读懂读透,真正了解书中的内涵。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 )阶段开始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
A “生存关注” B “虚拟关注” C “自我更新关注” D “任务关注”
查看
单选
小兰、小明、小强是摄影协会的成员,三人趁着寒假约好一起去韩国旅游。旅游途中为了留下更好的相片,每个人都拿着另一个人的单反相机,背着剩下一个人的背包(即不负责自己
A 小兰背的是小明的背包 B 小明拿着小强的相机 C 小强背的是小明的背包 D 小强拿的是小兰的相机
查看
单选
下列不属于世界八大奇迹的是( )
A 巴比伦空中花园 B 死海 C 阿尔忒弥斯神庙 D 埃及的金字塔
查看
单选
陶行知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予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种观点体现了( )。
A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性 B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C 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D 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人,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查看
单选
李、段、张、陈四人同时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赛后,他们在一起预测彼此的名次。李说:“张第一名,我第三名。”段说:“我第一名,陈第四名。”张说:“陈第二名,我第三名
A 陈第一,段第二,张第三,李第四 B 段第一,陈第二,李第三,张第四 C 李第一,张第二,段第三,陈第四 D 张第一,李第二,陈第三,段第四
查看
单选
我国《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属于( )
A 刑事诉讼中的申诉制度 B 民事诉讼中的申诉制度 C 行政诉讼中的申诉制度 D 非诉讼的行政申诉制度
查看
单选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名胜古迹,下列著名旅游景点中,位于我国台湾岛的是( )
A 日月潭 B 月牙泉 C 大龙湫 D 镜泊湖
查看
单选
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近代音乐之父”的是( )。
A 海顿 B 巴赫 C 贝多芬 D 蒙特威尔第
查看
单选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制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这句诗描绘的是中国哪一种民问艺术形式( )
A 春联 B 年画 C 窗花 D 皮影
查看
单选
下列历史事件中,不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是( )。
A 安史之乱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光武中兴
查看
刷题小程序
小学综合素质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