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情境 1:林强上课捣乱,受到同学责怪和老师批评,可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频繁出现。后来,为了消除他的捣乱行为,当他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
情境 2:杰明上课时总是不遵守纪律,干扰同学的学习。老师找他谈话,他多次承诺予以改正,但很快又重犯。今天上课时,他趁陈军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抽掉陈军的椅子使其重重地摔了一跤。于是,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
情境 3:兴华平时课上喜欢讲闲话,老师为了改变他的这种不良习惯,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批评,而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
问题:
(1)试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三种情境中教师做法的依据。(12 分)
(2)该材料对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有何启示?(6 分)

正确答案
(1)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连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正强化、惩罚、消退等概念。
情境1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消退原理,消退即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材料中当林强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正是依据了消退的原理。
情境2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惩罚,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材料中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属于惩罚的运用。
情境3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强化中的正强化。正强化即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材料中,老师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正是正强化的运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有如下教育启示:
①正确运用强化理论,及时给予适当表扬,避免。例如情境3 中,老师在学生上课不讲闲话时给予强化,反而能够使兴华改变讲闲话的不良习惯。
②合理运用消退作用,降低不良习惯发生概率。消退是指某行为被强化过,如果该行为之后不再被强化,该行为频率会降低。例如情境1 中,学生上课捣乱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③慎重使用惩罚。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例如情境2中,老师对杰明抽走同学椅子这一严重行为,进行了慎重的惩罚。
总之,教师可以采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教师应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灵活掌握,并将其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在我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论”,主张“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 蔡元培 B 黄炎培 C 杨贤江 D 陶行知
查看
单选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点是( )
A 将教育视为本能模仿 B 忽视教育的社会属性 C 否认动物界存在教育 D 强调教育的目的性
查看
单选
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
A 生产力水平 B 政府重视 C 人口数量 D 文化传统
查看
单选
白雪自小受到母亲细心照料,从未离家独立生活。她初中入学刚住校就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哭泣、无力、心疼与食欲不振。为此,母亲到学校陪她住了几天,白雪的症状消失,恢复正常
A 学习问题 B 适应问题 C 气质问题 D 认知问题
查看
单选
备课是上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应该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
A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 B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准备教具 C 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和考虑教法 D 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和了解学生
查看
单选
曹虹确信自己能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这反映了她的哪一心理品质?( )
A 自我效能 B 自我促进 C 自我监控 D 自我强化
查看
单选
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的。这说明教育具有( )
A 历史性 B 阶级性 C 永恒性 D 独立性
查看
单选
任何时代、任何形态的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
A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B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技术 C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D 教师、学生、教学计划
查看
单选
张铭非常喜欢王老师,愿意接受王老师的教导,并在观点、行动方面与王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这说明张铭的品德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 ( )
A 认同阶段 B 服从阶段 C 依恋阶段 D 内化阶段
查看
单选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中,荀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 遗传的先天制约 B 教育的主导作用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环境的潜移默化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