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熟读成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设计依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2) 教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学情。本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很多古诗文,本文文字虽简单,但却给予人们的感受非常丰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教学重点为: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习诗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并简要说明。(25分)
21.【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熟读成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教学片段: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情感。
二、 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情感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2.学生想象并思考:初读诗歌的感受。教师引导总结:“言尽而意无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具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2. 小组合作探究:具体赏析诗歌的美。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汇报,进行成果展示:
(1)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含蓄美。主要表现在:文字简约:作品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将刻骨的相思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的表达出来;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2) 配乐朗读:体会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深秋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3)联想想象:体会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作者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产生一种若隐若现的美感。
三、 品读全诗,深入探究
1. 分组朗读并讨论:生畅所欲言并明确本诗采用了双声叠韵字。教师点拨《诗经》“重章叠句”的含义及特点。
2. 多媒体展示:播放《蒹葭》曲调,学生跟唱。
3. 引导并思考:本诗以“蒹葭苍苍”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师生共同明确:“兴”,先说蒹葭,引起自己的相思。“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四、课堂小结,提升感悟《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