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预习提示
先不看注释,看看能否大致读懂课文,不懂的字句可以猜一猜,也可暂时略过。然后借助注释,再读一遍,看看不懂的字句是否猜对了。人和动物之间也有斗争。 描写这类关系的作品,有的旨在突出人的力量,有的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还有的则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人性。读时注意思考:本文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思考探究
一、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二、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积累拓展
三、解释下列子中加点的词。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
五、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单元介绍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本单元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5分)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句子;积累文言文词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议论的写作于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学习屠户的勇敢和机智的品质。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确定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诵读古代诗歌,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这意在强调引导学生掌握独立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升文言阅读能力,结合以上要求设定了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文言知识。为理解文中内容打基础。
(2)教材内容。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的关系。
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者用简洁生动地语言表述了屠夫与狼斗智斗勇的过程,深刻地讽刺了当朝身居高位却不管百姓死活的恶势力的贪婪嘴脸。因此制定教学目标(1)和(2)。
(3)学生情况。初中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但文言知识学握不多,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生活阅历浅,对于本文中屠夫和狼的象征意义理解起来较有难度。因此制定了教学目标(3)。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学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 王湾《次北固山下》 B 曹操《观沧海》 C 龚自珍《已亥杂诗》 D 王维《竹里馆》
查看
单选
教师围绕“体悟革命文化”这一主题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下列适合的是( )。
A 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B 傅雷《傅雷家书》 C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 老舍《骆驼祥子》
查看
单选
教学《苏州园林》,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 李森祥《台阶》 B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C 梁衡《壶口瀑布》 D 陆定一《老山界》
查看
单选
讲解“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中“乐”的用法,教师使用其他同样包含该用法的语句进行比较,下列适合的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查看
单选
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课文中使用修辞的语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拟人) B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比拟) C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 D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排比)
查看
单选
教学《出师表》,教师教导学生理解“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古今异义词,下列语句同样包含这类词语的是( )。
A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群贤进谏,门庭若市 D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国烈
查看
单选
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教师安排学生梳理“家君"“尊君”等称谓,区分文言文中的“敬辞”和“谦辞”。下列全部属于谦辞的是( )。
A 令尊 平询 赐教 B 敞人 寒舍 鄙见 C 惠存 奉陪 拙见 D 久仰 劳驾 贵姓
查看
单选
学习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作品,批判“金钱社会扭曲人性”这一主题,教师推恭篇目进行拓展阅读。下列适合的作品是( )。
A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B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C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D 阿西莫夫——《基地》
查看
单选
教研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评价建议”展开研讨,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 )。
A 需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B 终结性评价侧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C 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D 学生、家长、专业人员都可以参与评价活动
查看
单选
学习写人叙事单元的文章后,教师开展“写人物精神”的习作指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B 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C 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突显人物品质 D 完整描写人物形象才能表现精神气质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