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材料分析题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下列问题。

①秋天来了。
②高远的蓝天下,赤橙黄绿,那是秋天写不尽的诗情画意啊!
③看,那是高粱红了,一片火焰般的红海,放眼望去,引人遐想:天上晚霞迷人的红是这地上高粱渲染的吧?采—簇这绚丽的红,大笔一挥,便有了这秋的红霞。秋风拂过树梢,银杏叶像—把把小扇子,有的深绿,有的黄绿相间,有的金黄。风过,叶子像蝴蝶一样飞舞飘落,好看极了。
④听,那长空里雁群引颈长鸣,唱响粗犷的曲子,整整齐齐地排成一字,排成人字,时而清远流长,时而短促有力,声声鸣叫,回荡在广袤苍穹里。听,那秋夜里草丛中蟋蟀的此起比伏的吟唱,你若摒息静听,有高音,有中音,有独唱,有合唱。秋天是属于大雁,属于蟋的季节。
⑤风里总是带着芳香,淡淡的,忽远忽近。那是桂花的味道,橘黄的丹桂,淡黄的金桂,米白的银桂,一树树,—簇簇,枝繁叶茂。悠悠花香飘荡在秋风里,在人们的心田荡漾、酝酿,浸人心脾。
⑥秋天,是喜上眉梢。且不说地里绿绿的大白菜,橙黄的胡萝卜;也不说满架紫色的葡萄,高树上橘红的柿子;单是林子里的枣树,满树的红,就给人无限喜悦。小孩儿结伴拿着竹竿去打枣,说来可有趣,一个在打,其他几个拿着小筐在下面接,不时还拣一个塞嘴里。鼓起的脸颊,仰着的小脑袋,亮晶晶的眼神,是那样的可爱。田野里,最显眼的莫过于水稻了,层层叠叠的,金黄的色彩蔓延到山的那边。一串串稻穗十分饱实,它们的头都垂得很低,望着根部,也许是在诉说着感激吧,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啊,不论南方北方,都是甜美的。
⑧我喜欢秋天。
1.作文评改问题:请从④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2.作文评改问题: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错别字:第④段“此起比伏”应为“此起彼伏”,“摒息”应为“屏息”。第⑤段“浸人心脾”应为“沁人心脾”。
第⑥段病句:秋天,是喜上眉梢。病因:主宾搭配不当。
可改为:秋天,是喜上眉梢的季节。
2.示例一:文章主题明确,脉络清晰。
文章标题为“秋”,全文从“秋天来了”起笔,以“我喜欢秋天”作结。主体部分则围绕秋天带给“我”的感受展开,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重感官。如第二、三段写出秋天赤橙黄绿诸多色彩的诗情画意,第四段描绘雁群粗犷的长鸣和蟋婢高低起伏的交响,第五段作者又沉浸在桂花的悠悠香味中,六、七段书写出秋天丰收的喜悦。因此,文章立意鲜明,脉络清晰。
示例二:文章语言生动,意境优美。
在描绘秋天的色彩、声音、香味、丰收等部分时,文章充分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诗情画意。在用词上也颇为贴切,叠词的运用更是使得文章读来清新隽永,意境不俗。有面的总写,有点的特写,比如第六段写出小孩子打枣吃枣的细节。每读—段,都仿佛在欣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任选角度,只需写出—处优点,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表现怀古之情的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B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 许浑《咸阳城东楼》 D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查看
单选
学生围绕“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开展专题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 柳青《创业史》 B 鲁迅《伤逝》 C 舍《龙须沟》 D 巴金《寒夜》
查看
单选
学习《爱莲说》,学生对虚词“之”进行整理,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C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查看
单选
学习《湖心亭看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三个“与”字去掉,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下列对该环节的评析正确的是
A 有助于学生理解叠词“与”产生的表达效果 B 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色 C 有助于学生品味天地相融浑然—体的意境 D 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提高古诗文背诵效率
查看
单选
阅读某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了—次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在中秋节到来之前,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中秋
A 教学活动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应对能力 B 朗读环节没有体现口语交际的交互性特点 C 资料整理不是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条件 D 教学活动没有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查看
单选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1:自读课文设置旁批是这套语文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旁批最基本的作用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点和辅助,值得我们好好利
A 旁批属于教材编排体系中的练习系统 B 借助旁批能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C 了解旁批使用情况能够全面把握学情 D 依照旁批设计问题是备课的主要途径
查看
单选
教师安排学生梳理我国历史上以数字命名的文学家群体,下列正确的是
A 曹门三父子:曹操、曹冲、曹植 B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C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 D 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王夫之
查看
单选
教学契诃夫《变色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讽刺小说比较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 夏目漱石《我是猫》 B 都德《最后一课》 C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D 阿西莫夫《基地》
查看
单选
教师准备结合例子为学生讲解“选择复句”的特点,下列适合选用的是
A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B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C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D 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还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查看
单选
教学“活动?探究”新闻单元,教师根据单元提示和选文特点确定活动目标,下列不适合的是
A 联系历史背景分析课文的社会价值 B 通过比较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C 揣摩作者隐含在事件中的态度倾向 D 通过想象尝试常见新闻体裁的写作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