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
二、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内涵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①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②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2.学习第二段。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4)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5)教师引导: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5)齐读最后两句,感受文章深刻内涵。
3.全班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三、知识梳理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再列举几例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归纳: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多国语言……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炼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当代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一
四、布置作业
1.《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下同学们搜集一下,下节课与同学交流、讨论。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
并结合社会现实写篇5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