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教学设计题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究?练习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预习提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正确答案
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通过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阐发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的深刻哲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但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理解文中深刻哲理方面,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下列适合的是( )
A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B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C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查看
单选
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合的是( )
A 孙犁《白洋淀纪事》 B 沈从文《湘行散记》 C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 法布尔《昆虫记》
查看
单选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鲁迅《社戏》 B 刘成章《安塞腰鼓》 C 老舍《济南的冬天》 D 汪曾祺《昆明的雨》
查看
单选
教师在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再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查看
单选
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下列适合的是( )
A 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B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 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D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查看
单选
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效果,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孙鸿《枣儿》 B 老舍《龙须沟》 C 魏明伦《变脸》 D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查看
单选
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某教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查看
单选
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阅读书报杂志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B 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更为强烈 C 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 D 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
查看
单选
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B 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 C 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 D 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
查看
单选
教科书中《卖油翁》设置了一道练习题:“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罐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对编者意图的分析
A 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B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表达个人观点 C 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整合关键信息 D 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学会质疑探究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