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

阅读两位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吗?要说清楚一个事物,就要注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还要注重怎么说。比如把一个不熟悉的事物介绍给别人,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替代它。再比如,准确地列出数字就使得说明更加科学严谨。如果能把一个事物分类进行介绍,就会更加清楚明白。
教师乙:今天学了《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又建成了各种各样的桥,这是古人不能想象的。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建造通往幸福生活的美丽桥梁。
对上述课堂小结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准确说明
B 教师乙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C 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诠释了说明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
D 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给学生提供了解读说明文的策略

正确答案
A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下列适合的是( )
A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B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C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查看
单选
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合的是( )
A 孙犁《白洋淀纪事》 B 沈从文《湘行散记》 C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 法布尔《昆虫记》
查看
单选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鲁迅《社戏》 B 刘成章《安塞腰鼓》 C 老舍《济南的冬天》 D 汪曾祺《昆明的雨》
查看
单选
教师在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再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查看
单选
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下列适合的是( )
A 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B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 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D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查看
单选
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效果,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孙鸿《枣儿》 B 老舍《龙须沟》 C 魏明伦《变脸》 D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查看
单选
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某教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查看
单选
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阅读书报杂志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B 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更为强烈 C 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 D 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
查看
单选
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B 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 C 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 D 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
查看
单选
教科书中《卖油翁》设置了一道练习题:“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罐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对编者意图的分析
A 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B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表达个人观点 C 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整合关键信息 D 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学会质疑探究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