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简答题:阅读臧克家散文《文化战士——闻一多先生》,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文章。
要求:(1)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2)简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文化战士——闻一多先生》原文)
文化战士——闻一多先生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臧克家
在我的心上,站立着一些崇高的影像,它们给我鼓励,给我以生活奋斗的勇气。有了它们,我的笑,才有意义;我的泪,才有光辉。有了它们,我的生命才不空虚。在这些影子当中,闻一多先生是至高至大的一个。他是我的恩师,他领我走入了诗的领域。而最重要的是,他人格、事业的光辉笼罩了我。他是诗人,热情,谨严,深沉,刻苦。他不是为了诗去写诗,他是为了“国家”,为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才以诗作为喷火口。他的诗,是他们自己的,不但内容,连形式也是。新诗史上,他给自己找到了稳固的立脚点。他又是了不起的学者,赅博而又精确。他在大学教过绘画,教过英文,教过唐诗,教过《诗经》《楚辞》。十年前,我在青岛大学跟他的时候,看他治学的勤苦,看他蝇头小字的札记本子,愫佩之外只有惭愧!但,最叫人敬重的还是他的为人,严肃,正派,含蓄,有火气。
一别六七年,信很少,以心灵交通着。“七七”前几天我恰在北平,曾到清华园去看他,这时,他的兴趣已经不在诗而在古代社会研究以及神话了。我大为惊异,回忆青岛时代对灯读诗的情味,恨惘故纸把我的闻先生夺去了。7月19号,仓皇中相遇于火车站,一同抢上火车,这时丰台的站上站岗的已经是日本兵了。他只带了一点点重要稿件,我问他那几屋子书呢?他回答说:“领土一块一块地丢,几本书算得了什么?”他的口气悲壮动人。
抗战以后,我总在前方跑,一有机会就朗诵他的预言诗——《一句话》。间或从杂志报章上得到他率领学生徒步到昆明去的消息。我很高兴,闻先生叫炮火打年轻了。我常常投信给他,总是得不到回信。我写了篇诗呈给他,为了沉埋在故纸堆中,我惋惜他,其实是在警示他,叫他再站起来。
几个月前,在《新华日报》上,读到他在联大讲田间诗的一篇文章,它给我描绘出一个活栩栩的影像,这影像,我是熟悉的,虽然他长了一尺长的胡子,但他却更热情,火气更旺,也更年轻了。我的手抖着,我的心跳得厉害,报纸上的字在我眼光中乱跳,我的泪几乎落下来。在流着泪的蜡烛底下,我给他写了一封长信,纸上写的不是字,是泛滥了的情感。这一次他被打动了,航来了一封长信。懒于写信的人破了例,几年的期待第一次结了果,读了它的感动以及对它的珍重,还用得着说吗?
这个信使我解破了许多谜。他告诉我,他在干什么。他恼我不了解他,甚至误解了他。在我所担心将他夺去的故纸里,他说,有两种东西,一种是“蠹鱼”,另一种是“杀蠹的芸香”,而他恰是后者。这,使我抱愧然而更高兴。他读古书数十年,全是为了研究这个古老民族的症候。他读通了中国历史,研究了史前的社会,甚至于神话。他看透了它的病根,他在故纸堆里苦心培养成功了一种消毒的“文化血清”。他大喊:“民主。”他以过来人,个中人的身份,向国人,向青年,向全世界指点“腐古”的毒茵!
他告诉我,他在准备编选历代的诗,新诗选,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正在着手。这工作他做最合适。他写过诗,他是老行家;而今他搁笔了,所以意见可以公允。在信中他还写道:“想象四千元一石的米价和八口之家!”生活太压迫人了。
前些日子,报上刊了他被教部解聘的消息,读了我的心一沉!接着教部来了一个否认的声明,我的心又朗爽了。
两星期以前,碰到一位联大刚毕业的学生,他向我报告了闻先生的一些消息。他说:“闻先生胡须尺长,而火气很盛,一般同学都很敬重这位‘老当益壮’的文化战士(除了别具心肠的少数)。有一次大众讲演,他高声大叫:‘砍我的头,我也要说!’那气概太动人了!”
听了这位青年朋友的话,闻先生的影子在我心上更崇高了。
今天,报上把前次被否定的消息一——“闻一多教授被解聘”给证实了。我的心又岂止是感伤,而惊异却是没有的。我知道,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真糊涂或装糊涂的人才可以高官,可以厚禄;庸俗,下流,无耻,不要良心的,才可以永远抱住一个铁饭碗;走狗,流氓混蛋,才可以滚东滚西,到处是坦途。一多先生,他正相反,要气节(别人口头上要的却只是一个“名词”),要人格(别人口头上要的却只是一个“名词”),要“国家、民族”,要“群众”,要“青年”,要“民主”,要一个不折不扣触地有声的“真理”(有些人要的却只是一个“名词”)!这样,他的下场,是必然的,不可悲,而可慨;不可惊,而可恨!
少数人把他推出门外,多数人将打开大门欢迎他,被挤出学校的小圈子,他的天地将更广大了。
可是,我又为他的八口之家发愁了;我为他的事业前途忧虑了。有同感的人们 ,给他精神和物质上以援助!
我呼号!
我控诉!
1944年
(原载1944年9月7日《云南晚报》)

正确答案
主题思想:
(1)从学生的角度记叙了自己与先生闻一多的一些交往,以及自己所听闻的闻一多先生与社会不正之风抗争的事情,刻画了一位“文化战士”的崇高形象。
(2)赞扬了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艰苦的环境下,不从流俗,不慕利禄,执着寻找民族出路,富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严肃、正派、富有热情、贬斥时弊、不屈从压制的高贵品格。
(3)表达了“我”对闻一多先生高度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阴暗面强烈的不满情绪。
艺术特色:
(1)采取正面见闻和侧面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丰满的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与概括描述相结合,既生动传神,又能升华人物品格。
(3)情感真挚,语言抒情性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中,潘先生以学校可作收容所为由向红十字会办事处索要两面红十字旗,并将其视为“救命的神符”,最后潘先生对旗子的安排是()
A 都插在学校门口 B 一面插在学校门口,一面插在自家门口 C 都插在自家门口 D 作为珍贵的物品收藏起来
查看
单选
下列各项,对小说《春蚕》中老通宝家养蚕一事概括正确的是()
A 因养蚕时只选择了土种,收成不好,破产 B 因养蚕时只选择了洋种,收成不好,破产 C 养蚕养得很好,获得丰收,还清了贷款 D 养蚕养得很好,获得丰收,但破产了
查看
单选
小说《菉竹山房》中,前来做客的新婚夫妇在参观和选择卧室时,对菉竹山房的感觉是()
A 绿意盎然如仙境 B 雍容典雅 C 阴森可怕如古墓 D 干净整洁
查看
单选
小说《拜堂》中“将来日子长,哈要过活的”这句话传达出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内涵是()
A 面对苦难时坚忍的力量 B 在封建礼教戕害下的痛苦与抑郁 C 被侮辱者的积极反抗 D 在封建包办婚姻中承受的苦厄
查看
单选
小说《春桃》中,几经辗转参加义勇军后受伤失去双腿的人物是()
A 刘向高 B 李茂 C 夜白飞 D 魏大爷
查看
单选
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刻画人物所采用的主要手法是()
A 白描 B 心理描写 C 先抑后扬 D 象征
查看
单选
诗歌《凤凰涅槃》中凤凰“涅槃”的目的是()
A 成为群鸟之王 B 摆脱伤病困扰 C 实现自我更新 D 维护现有秩序
查看
单选
诗歌《死水》的形式特点是()
A 整齐匀称,富有建筑的美 B 多用短句,使用断句分行 C 自由运用长短句,富有参差之美 D 借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
查看
单选
诗歌《雨巷》中,“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的姑娘被比喻成()
A 荷花 B 丁香 C 桃花 D 晚香玉
查看
单选
下列作品中,将刹那间的感觉升华为深邃的哲思,表现宇宙万物相对平衡、相互依存关系的是()
A 《老马》 B 《泥土》 C 《断章》 D 《雨前》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