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入概念
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的介入行动要体现出从服务对象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并且在决定介入行动时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由服务对象决策和参与的介入行动将会使他们有更大的动机去承担责任和完成任务。例如,社会工作者希望通过帮助失业者找工作、上职业培训班等方法改变其失业后无所事事的人生态度。虽然上述愿望非常好,但也一定要由服务对象自己决定是否愿意这样做。
(2)理论框架——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①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强调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尊重。社会工作者要对每一个成员表现出关注。强调小组是全体成员的小组,每一个人都具有参与决定小组事务的权利。小组重视创造鼓励表达的气氛,让每一个成员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情感和意见。该观点被应用于社区工作、组织和政治发展,提出社会工作应该促使人们掌握我们都拥有的“个人权利”以实现其目标。
②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社会工作者必须明确,受助者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受助者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将负面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正面因素。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关注受助者的主观经验。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临床治疗者强调,不应预先设定受助者应该如何生活,应该肯定受助者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而社会工作者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协助受助者肯定自己的本质。
(3)介入过程模式——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注重感受和反映服务对象的内心变化。
①理论假设
a.对人性的基本看法。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具有发挥自身内在各种潜在能力、追求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向。
b.自我概念。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会受到周围他人价值标准的影响。如果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依赖周围他人的价值标准,并以此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式,就会与自己的真实需要发生冲突。
c.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服务对象通常借助曲解或者否定等方式保持自我概念与经验的表面一致,这时的内部心理状态称为心理适应不良。如果冲突进一步加剧,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
d.求助者的主观经验世界。认为只有求助者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个案工作者只能通过建立和谐、接纳合作关系帮助求助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工作者应当以求助者为中心。
②人本治疗模式的治疗策略
人本治疗模式认为,有效的辅导方式不是运用具体的辅导技巧消除服务对象的困扰,而是创造一种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自己的真实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
人本治疗模式的重点不是解决求助者的问题,而是协助求助者重整自我概念,让求助者更好地依据自己的真实愿望生活,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机能的人。求助者的改变过程分为七个阶段:
a.求助者不愿表达自己。
b.求助者开始流露自己的感受,但无法分辨感受本身。
c.求助者开始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对很多感受不能接纳,因此所谈论的大多是过去的感受。
d.求助者开始体会自己当下的各种感受,开始怀疑自己的理解框架,但对感受又存在明显的担心和不安,个人感受和意义的分化逐渐加强。
e.求助者以现在的方式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自己体验中的矛盾之处,逐渐能够面对,而不是回避。
f.求助者直接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体验展开的过程中,意义和感受的分化鲜明。
g.求助者在治疗关系内外都能体验到一些新的感受,对感受的变化过程逐渐产生信任感。内在的沟通非常清晰,能体验到自身对新的存在方式所作的有效选择。
③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
a.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认为社会工作者只有提供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全身心地与服务对象交流,才能为服务对象创造和谐、信任、宽松的辅导环境,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
b.强调个案辅导关系,这种个案辅导关系需要具备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积极关怀三项充分必要条件,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爱;保持独立性。
c.关注个案辅导过程,认为借助具体的个案辅导过程,社会工作者才能与服务对象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让服务对象体会此时此地的各种内心冲突和不安,了解自己的真实的需要,发挥自己的各种潜在能力。
d.注重非指导性影响技巧,包括倾听、释意、澄清、情感反映和自我揭示等。其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辅导环境,使求助者能够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各种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