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简答题: 【背景资料】
某主井井筒净直径6m,井深650m,表土段拟采用冻结法施工,基岩段采用普通法施工。井筒检查孔资料表明,该井筒从上向下需穿过冲积层400m、风化基岩15m、泥岩35m(隔水层)、砂岩含水层10m(预计涌水量15m3/h)、泥岩45m(隔水层)、极弱含水砂质泥岩和泥岩互层145m。建设单位根据咨询单位提供的430m、475m两个冻结深度方案,按照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了430m冻结深度方案。该井筒施工由两家矿建施工单位共同承担,其中一家单位负责井筒冻结工作,另一家单位负责井筒掘砌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冻结水文观测孔连续冒水7d时,建设单位下达了该主井井筒开挖的指令,掘砌单位根据指令开始掘砌作业。当完成6m掘砌再向下掘1m时,井筒工作面一侧发生了严重的片帮涌砂出水事故,掘砌单位立即采取向井筒内灌水的应急措施,灌水达到一定高度后,很快控制了事故的发展。15d后,冻结单位书面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掘砌单位,说明主井井筒已具备正常开挖条件。掘砌单位排除了井筒积水,重新开挖。至此,工期已拖延20d。事后掘砌单位向建设单位提出了工期和费用索赔。
事件2:该井筒内壁采用组合钢模板倒模法浇筑,在某一段高浇筑后发现有一处模板有向井筒内涨出(涨模)现象。
事件3:主井井筒竣工验收时,总漏水量8m3/h,其中在井深620m处有两个集中漏水点,漏水量分别为0.7m3/h、0.8m3/h。验收时还发现有一处井筒净半径小60mm。其余各项检查项目全部合格。
【问题】
1.说明建设单位采用的冻结深度方案在技术、经济方面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2.井筒发生片帮涌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3.掘砌单位采取向井筒内灌水的措施为何能控制片帮涌砂?掘砌单位提出的索赔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4.该井筒验收时的漏水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说明理由。
5.组合钢模板浇筑混凝土井壁发生涨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井壁一处净半径小60mm应如何验收、处理?

正确答案
1.合理性:设计冻结深度已进入稳定不透水基岩15m,符合规范要求,下部的10m砂岩含水层水量不大,可采用工作面预注浆堵水,施工费用低。
不足之处:不能可靠地处理好10m砂岩含水层。
2.主要原因是冻结壁强度不满足开挖要求。
要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应由冻结单位结合水文孔冒水时间和测温孔温度综合分析,确保冻结壁已交圈,强度和厚度满足开挖要求;并由冻结单位下达允许开挖的通知。
3.因为向井筒内灌水可实现井筒内外水压力平衡,从而可控制井筒不再片帮。
掘砌单位向建设单位提出工期和费用索赔合理。
原因是建设单位下达了开工指令(或者非施工单位责任)。
4.不符合规范要求。
理由:总漏水量虽然符合规范600m以上井筒漏水量不大于10m3/h的要求,但两个集中漏水点都超过规范“不大于0.5m3/h”的要求。
5.涨模原因可能有:振捣操作不当;模板刚度不够;组合模板连接不牢固。
可按非正常验收的程序验收。
经原设计单位复核,如满足设备运行安全间隙的要求,可不处理;如影响设备运行的安全间隙,应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和满足井壁强度的条件下,对该段井壁进行处理。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矿井联系测量必须()。
A 独立进行两次且其互差不超限 B 顺序进行两次且须先完成高程导入 C 连续进行两次且不得超过时限 D 重复进行两次且数据不得重复
查看
单选
影响砂土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是砂土的()。
A 颗粒大小 B 黏性 C 级配 D 含水量
查看
单选
评价岩体质量的完整性系数通常用()表示。
A 围岩裂隙密度 B 岩体与岩块纵波波速比值 C 岩体破碎块度大小 D 裸露岩体风化程度
查看
单选
用于井下矿车运输的轻便钢轨,其最重要的工作性能指标是()。
A 韧性 B 耐疲劳性 C 可焊性 D 耐磨性
查看
单选
采用引气剂的防水混凝土具有()的特点。
A 抗冻性好 B 耐高温 C 抗渗等级高 D 抗裂性好
查看
单选
开挖停机面以上的爆破后碎石或冻土,宜采用的挖掘机是()。
A 正铲挖土机  B 反铲挖土机 C 拉铲挖土机 D 抓铲挖土机
查看
单选
工程爆破中使用最多的炸药是()。
A 起爆药 B 混合炸药 C 发射药 D 单质猛炸药
查看
单选
预裂爆破的正确做法是()。
A 采用耦合装药 B 在主爆区之前起爆 C 在开挖边界外布置密集炮孔 D 不可用于深孔爆破作业
查看
单选
矿井的主、副井筒为斜井,回风井井筒为立井,则该矿井的开拓方式属于()。
A 综合开拓 B 平硐开拓 C 立井开拓 D 斜井开拓
查看
单选
在立井井筒施工中,抓岩机布置不正确的是()。
A 抓岩机的布置要与吊桶位置协调 B 中心回转抓岩机布置在井筒中心点位置 C 长绳悬吊抓岩机的布置要有利于抓斗出矸 D 环行轨道抓岩机的布置要与吊盘尺寸相匹配
查看
刷题小程序
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