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得非常细致入微;最后一段交代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章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一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在写作时可以选取以下几个角度:
(1)选材角度。这篇小说的选材巧妙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在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酷、罪恶。
(2)人物形象角度。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人的人性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文中相关对话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表示同情的,对战争表示厌恶的。
(3)叙述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讲述故事而不是显示故事,显得比较亲切、自然、真实。“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就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4)人物对话角度。对话具有张力,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人物对话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