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某矿井采用立井开拓,主、副井井筒位于同一工业广场,主井井筒采用临时井架凿井,副井井筒采用永久井架凿井。主、副井井筒段表土采用冻结法施工,基岩段采用普通法施工。井筒基岩段预计涌水量8m3/h。主、副井井筒冻结及掘砌施工由某施工单位承担。该施工单位编制了矿井施工方案为:主、副井井筒交错开工,错开时间3个月。箕斗装载硐室与主井井筒同时施工,主、副井同时到底进行短路贯通。
在主井井筒基岩段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地质资料未注明的含水层。该含水层涌水达到20m3/h,施工单位凭借自身的施工经验,提出了采用强排水方法通过含水层,需增加费用15万元,该方案经建设单位同意后,施工单位完成了含水层段的掘砌工作,但造成工期延误2个月。事后,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出了补偿费用15万元和延长工期2个月的索赔。
主井井筒通过含水基岩层后,按原掘进速度正常施工,副井井筒施工速度正常,为实现主、副井同时到底进行短路贯通,施工单位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案。
问题:
(1)副井井筒利用永久井架凿井具有哪些优缺点?
(2)确定该矿井主、副井井筒的合理开工顺序,并说明该开工顺序的优点。
(3)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4)强排水方法通过含水层对施工单位及其井筒施工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5)为保证主、副井两井同时到底,施工单位应如何调整主井井筒的施工组织方案?

正确答案
(1)副井井筒利用永久井架凿井具有哪些优缺点?
答:副井利用永久井架凿井,优点是可节省临时井架的使用费,加快副井的改装速度,缩短建井工期。缺点是提前使用副井井架会增加前期投资和前期准备工期,另外给井筒施工设备布置带来不便。
(2)确定该矿井主、副井井筒的合理开工顺序,并说明该开工顺序的优点。
答:确定为主井先开工,副井后开工。间隔时间3个月。该开工顺序优点是可实现主副井同时到底,同时进行短路贯通,贯通掘进时间短,独头掘进距离短。有利于尽快实施提升系统改装,加大提升能力,缩短主副井交替装备工期。
(3)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答:施工单位提出索赔合理,因为涌水量增大不是施工单位的原因,且与地质资料相差较大。施工单位提出采用强排水方法经过建设单位同意的,并事先提出需增加费用15万元,且得到建设单位同意。但工期不能得到索赔,原因是没有事前提出。
(4)强排水方法通过含水层对施工单位及其井筒施工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答:强排水方法通过含水层使施工单位的作业环境恶劣,人员在淋水的环境中作业,对质量控制均不利,会增加排水工序,以及排水的费用。而且有增大安全隐患。由于淋水沿井壁进入混凝土,会造成井壁跑浆,影响混凝土强度、造成井壁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5)为保证主、副井两井同时到底,施工单位应如何调整主井井筒的施工组织方案?
答:由于主井延误2个月,使主井延迟2个月到底。可暂不施工装载硐室,主井到井底车场先进行短路贯通。这样装载硐室就不在关键线路上,可待副井永久装备完成后,主井永久装备前完成装载硐室的施工。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关于陀螺经纬仪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 用陀螺仪测量必须依附已知直线方位 B 陀螺经纬仪可以自行定向 C 陀螺经纬仪是可旋转的经纬仪 D 陀螺经纬仪指陀螺有经纬仪功能
查看
单选
冻结法凿井时,需要进行测斜的钻孔是()。
A 冻结孔 B 测温孔 C 测斜孔 D 水文孔
查看
单选
矿山地质中,属于黏性土的状态指标的是( )。
A 压缩性指数 B 塑性指数 C 可松性 D 地基变形性
查看
单选
关于混凝土和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混凝土的水灰比越高,和易性越好 B 混凝土的砂率越高,和易性越好 C 混凝土的和易性用坍落度评价 D 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关键因素是水泥的强度等级
查看
单选
矿井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应遵循的原则中,应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上侧的是()。
A 木工房 B 绞车房 C 变电所 D 压风机房
查看
单选
炸药的组分配比要求零氧平衡的原因是为()。
A 保证炸药稳定性实现运输和使用安全 B 使爆炸具有最高的效力 C 为避免炸药爆炸后有残余毒气 D 为保证较小的机械感度
查看
单选
在巷道中通过超声波测试可以获得()。
A 松动圈大小 B 围岩应力分布 C 岩层移动状况 D 巷道变形
查看
单选
煤矿许用电雷管是在普通电雷管的基础上采取相应处理,以下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采用聚乙烯绝缘爆破线 B 在加强药中加入消焰剂 C 雷管底不做窝槽 D 采用燃烧温度低、生成气体量少的延时药
查看
单选
井巷掘进中,下列属于斜孔掏槽的是()。
A 筒形掏槽 B 锥形掏槽 C 螺旋掏槽 D 缝隙掏槽
查看
单选
矿井建设期间为综合平衡的“四个排队”中,规模、影响、范围最大是( )的排队。
A 井巷、土建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间 B 设备间 C 年度计划与季度计划 D 多工序间
查看
刷题小程序
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