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案例中,虽然学生知道了“推力等于汽车所受摩擦力”这一事实,但对具体的分析过程还是充满疑惑。王老师直接否定学生2的见解,却没有相应分析与提示。最后,王老师仅以赞同学生3的观点给出答案,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体现。
(2)引导学生分清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使学生深刻理解物体平衡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这幅图片中,小男孩使尽全力推汽车,汽车纹丝不动是为什么呢
学生1:因为汽车太重了。
学生2:汽车受到的摩擦太大,大于小男孩的推力,所以汽车没被推动。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如果学生2的假设是对的,汽车受合外力不为零,汽车还能静止吗
学生:如果推力小于摩擦力,汽车岂不是要向反方向运动了吗 学生陷入沉思。
教师:大家忽了一个概念,就是汽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
学生3:汽车没被推动之前,受到的摩擦力并不是最大静摩擦力。
教师:学生3的分析很准确。事实上,汽车受到的外力不断增加,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也不断增加。学生:那么汽车在没被推动之前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合外力为零,受到的推力和静摩擦力相等。
教师:看来,大家已能掌握物体平衡的条件了,而且能分清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