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 学生l: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
学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光路可逆。
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
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
问题:
(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15分)

正确答案
(1)该教师只是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能否回想起反射定律这个知识点,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只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注重学生的发展理念。
(2)对知识进行检测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或者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理由。也可以通过测试题的形式。这些测试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物理情境比较新颖.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应该是手段,使学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
A A.①②③ B B.①② C C.②③④ D D.①④
查看
单选
如图所示,C1=6μF,C2=3μF,R1=3Ω,R2=6Ω,电源电动势E=18 V, 内阻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开关S断开时.a,b两点电势相等 B B.开关S闭合后.a,b两点间的电流是3 A C C.开关S断开时,C1带的电荷量比开关S闭合后C1带的电荷量大 D D.不论开关S断开还是闭合,C1带的电荷量总比C2带的电荷量大
查看
单选
下面是小张同学列举的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说法是()。
A 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B.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 C.利用干冰来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 D D.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查看
单选
如图所示,均匀带正电的绝缘圆环a与金属圆环b同心共面放置,当a绕O点在其所在平面内旋转时,b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且具有收缩趋势,由此可知,圆环a()。
A A.顺时针加速旋转 B B.顺时针减速旋转 C C.逆时针加速旋转 D D.逆时针减速旋转
查看
单选
在磁感强度为B的均匀磁场中作一半径为r的半球面s,s边线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单位矢量n与B的夹角为仅,则通过半球面s的磁通量(取弯面向外为正)为()。
A A.r2B B B.2r2B C C.-πr2Bsinα D D.-πr2Bcosα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已知厚度为d的无限大带电导体平板,两表面上电荷均匀分布,电荷面密度均为σ,如图所示,则板外两侧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在图中所示的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片由下至上移动时()。
A A.伏特表V和安培表A的读数都减小 B B.伏特表V和安培表A的读数都增大 C C.伏特表V的读数增大.安培表A的读数减小 D D.伏特表V的读数减小.安培表A的读数增大
查看
单选
小球m用长为L的悬线固定在O点,在O点正下方处有一个光滑钉子C,如图所示,今把小球拉到悬线成水平后无初速度地释放.当悬线成竖直状态且与钉子相碰时()。
A A.小球的线速度突然增大 B B.小球的角速度突然减小 C C.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 D D.悬线的拉力突然减小
查看
分析
问答题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声现象”一章的实验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查看
分析
问答题 简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讲授法怎样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物理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