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重力,,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认识力的作用教果。
材料二: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1)简述重力的概念。(4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重力,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24分)

正确答案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教学设计如下:
[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L,t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之前物理学规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②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l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9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投影仪展示一)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稃、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 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隹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需要什么辅助器材 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
2.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密封气缸内的气体被一竖直隔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隔板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右侧气体内有一电热丝,气缸壁和隔板均绝热。初始时隔板静止,左右两边气
A A.右边气体温度升高.左边气体温度不变 B B.左右两边气体温度都升高 C C.左边气体压强降低 D D.右边气体内能的增加量等于电热丝放出的热量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水平地面上方有一木箱从某一高度处做自由落体运动。木箱内有一弹射装置,某时刻沿竖直方向向上弹射一质量为m的小球,设小球刚发射时相对于木箱的初速度为v0.假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某部队在山顶上进行炮弹射击训练,如图所示, 炮台距地面高度AO为h,炮弹射击方向与水平面成450。水平地面上有一目标区域,它的左端距O点的距离BO为s1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 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
A A.是凸透镜.焦距为20 cm B 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 cm C C.是凹透镜.焦距为20 cm D 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 cm
查看
单选
在某一均匀介质中由波源O发出的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如图,其波速 为5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此时P(-2 m,0 cm)、Q(2 m,0 cm)两点运动方向相反 B B.再经过0.5 S质点Ⅳ刚好在(一5 m,20 cm)位置 C C.能与该波发生干涉的横波的频率一定为3 Hz D D.波的频率与波源的振动频率无关
查看
单选
如图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原子( )。
A A.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比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长 B B.从n=5能级跃迁到n=1能级比从n=5能级跃迁到n=4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速度大 C C.处于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 D D.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氢原子核一定向外放出能量
查看
单选
如图所示,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固定着一个带电量为+Q的小球P,带电量分别为-q和+2q的小球M和N,由绝缘细杆相连,静止在桌面上,P与M相距L。P、M和N视为点
A A.M和N的距离大于三 B B.P、M和Ⅳ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C C.在P产生的电场中,M、N处的电势处处相同 D D.M、N及细杆组成的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如图所示.均匀磁场中有一由半圆弧及其直径构成的导线框,半圆直径与磁场边缘重合;磁场方向垂直于半圆面(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使该线框从静止开始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分析
问答题 一位物理教师在上课。课堂气氛沉闷,大家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评课老师认为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结合以上教学问题.简述在中学
查看
分析
问答题 结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简述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物理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