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取生活实例导人法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冷战结束后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建立加速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教师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新课导入,拉近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社会信息化的产生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电子计算机的图片并设问:电子信息技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
学生回答:冷战中美国为了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1946年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教师提问:当时的电子计算机有何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很笨重、耗资巨大且功能不完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社会信息化的概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相关史料并提问:随着社会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同学们知道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吗
学生回答:首先是信息系统功能的强化和扩大化。其次是信息系统的网络化。最后是信息系统凭借高速化和高效化,形成了国际互联网络。国际互联网络使信息共享的程度得到极大提高。
教师提问:大家对网络信息技术已经非常熟悉了,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互联网有什么功能
学生回答: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收发电子邮件、检索资料、浏览新闻、休闲娱乐、网上购物等。
教师追问:互联网有何特点呢
学生发言: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史料分析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分析能力,有效提取相关信息。教师的一系列设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深层思维。
(三)社会信息化的影响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辩论赛,主题是“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大,还是消极影响大”。
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学生辩论结束,教师进行总结: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也不可忽视其负面作用。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多青少年沉迷网络。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它。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赛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环节三:课堂小结和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2.作业:学生根据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如新闻、娱乐和购物等,组成相关的兴趣小组,分别追踪这些信息对社会和不同人群产生的影响,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堂小结能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开放的作业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