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最杰出的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 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农 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已至北京城下。……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 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崇祯十二年(1639 年),张献忠叛乱……李自成也乘时猖獗,于十四年(1641 年)攻陷河南……十六年(1643 年),李 自成陷襄阳,僭号“新顺王”。次年,李自成建国,号日大顺,改元永昌……这时洪承畴早为清军所俘,山海关之 地全部沦陷,而流寇的势力已非明朝所能抵御。就在这一年,流寇攻陷北京,清军也接着入关。
——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问题: (1)对同一史事的叙述,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不同?(8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8 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主要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视角对史事进行叙述,对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持肯定的态度。 材料二是从封建正统的视角对史事进行叙述,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农民军攻陷北京和清军入关造成的,将农民军 称为“流寇”,对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持反对的态度。 (2)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如下。 ①材料一选自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该书的出版时间是 20 世纪 60 年代,作者深受阶级史观(革命史观)的影响, 对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因此站在李自成和农民起义军的视角叙述明朝灭亡这段历史。 ②材料二选自傅乐成的《中国通史》,该书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台湾地区出版。作者由于身处台湾,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对农民起义持否定的观点,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农民军攻陷北京和清军入关造成的, 从封建正统的视角叙述明朝灭亡这段历史。 上述两种不同的历史叙述是由于作者具有不同的史观、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单选题 据先秦典籍记载,有一位思想家在论述仁义问题时,提出“仁者无敌”“仁人无敌于天下”的观点。这位思想 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苟子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下列选项,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 ①耦耕的推广 ②《九章算术》成书 ③党锢之祸 ④始设西域都护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杜佑《通典》记载:“贞观五年……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 三千二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中国古代名窑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产品。下列以冰裂纹瓷器著称的是( )。 A.汝窑 B.哥窑 C.邢窑 D.钧窑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据《明史·职官志》载:“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提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的理学家是( )。 A.朱熹 B.陆九渊 C.张载 D.王阳明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清朝时,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史书载“徽州富甲江南,然人众地狭,故服贾四方者半土著”。江苏吴江“人浮 于田,计一家所耕,不能五亩,以是仰贸易工作为生”。这反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魏源提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的历史背景是( )。A.西学开始传人中国 B.英国使者觐见乾隆帝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D.外国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据史料统计,1872—1890 年间,进口棉纱的价格下降了 1/4 以上,如以 1872 年的进口棉纱价格为基数,1886 年进口棉纱的价格仅为它的 6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有一张官方发行的“兴文教育彩票”,上面写着“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初五日开彩”。其发行目的是( )。 A.纪念屈原 B.中体西用 C.实业救国 D.兴办新学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历史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