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pH=2 的溶液的酸性更强。 ②不一样。 ③酸溶液是酸的溶液,溶质一定是酸,如硫酸溶液、稀盐酸等。酸性溶液是溶液呈酸性的溶液,即常温下溶液的 pH 小于 7 的溶液,其溶质可能是酸,也可能是盐。例如,强酸弱碱盐溶液也是酸性溶液,常温下它们溶液的 pH 小于 7。 (2)①该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通过讲授法系统地讲述了溶液酸碱度及其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接着用演示实验示范 pH 试纸测溶液酸碱性的操作过程,为学生后面的动手实验提供理论依据,避免学生在后面的操作中出现错误。 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练习测量溶液 pH 的方法,体现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 的理念。 ③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开拓思维,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材料中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 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材料中,该教师直接讲解和示范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学生通过听讲和观察,间接地获取了理论知识, 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直接地掌握 pH 试纸的使用方法。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 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以相互转化。材料中。教师除了讲授 知识,还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培养了发散思维,体现了知识与智力的双重培养。 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 主导作用。材料中,该教师没有一味地讲解,而是穿插了学生的动手探究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下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④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实现课堂高效开展。材料中,教师的教学环节包括了教师讲授、pH 试纸使用方法的演示、学生实验、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总结,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自然巧妙。 ⑤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教师的理论讲解,又有学生的探究。学生实验过程中需要测 pH 的 溶液都来自生活,并且在探究讨论环节讨论的问题也与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