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应“促胰液素的发现”这一节教学内容可以分为
引入:吸引学生,使其对科学史中出现的实验现象产生兴趣。
探究: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科学家的实验操作。
解释:通过探究、讨论,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迁移:科学探究及科学实验应当具备的思维。
评价:通过列表比较,评价学生的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的能力。
(2)“探究”环节的具体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一、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胰腺是怎样得到信息的?
铺设问题梯度,引导学生探究:信息由什么途径送到胰腺?给学生提供线索:我们身体中信息的传递有两条路。一条是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另一条是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
二、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前提下作出假设:引发信息的刺激物是什么?是食物还是胃酸?
1.假设是“血路”:如果走“电路”,食物和胃酸均可成为刺激物,而如果走“血路”,则只能考虑胃酸。虽然食物消化的产物可以进入血液,但是食物已经被消化,再分泌胰液又有何意义?那就看看胃酸走的是“电路”还是“血路”。由于胃酸直接进消化道,不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因此,得出结论:胃酸走“血路”不通。
2.假设是“电路”:也就是反射。根据反射弧完整性原理,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反射就不能完成。
三、在科学史中分析科学家的实验方案:
(一)剔除小肠上的神经,反射应该消失
预计的结果:
1.反射消失,结论就是神经调节。
2.胰腺分泌。结论有二:一是反射弧没有被彻底破坏(实验有问题),二是走“电路”的假设不对(假设有问题)。沃泰默取第一点,结果走了老路。
(二)斯他林和贝利斯二人取第二点,认为走“血路”,但信号物质不是胃酸,而是由胃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的另一种物质,这是一条新路。
分析:如果把该物质提取出来,注入血液,应该能引起胰腺分泌。
实验:胃酸刺激—研磨过滤法提取该物质(该方法在叶绿素提取和酶的发现资料分析上都有谈到)—注射—观察现象(实验中要排除神经干扰——离体)。
四、学生交流讨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
五、得出结论: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产生,能够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进胰液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