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促胰液素的发现”的内容如下:
促胰液素的发现 1.囿于定论的沃泰默
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在19 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法国学者沃泰默( Wertherimer)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你同意他的解释吗?
2.另辟蹊径的斯他林和贝利斯
英国科学家斯他林(E.H.Starling,1866—1927)和贝利斯(W.M.Bayliss,1860—1924)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却大胆地作出另一种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1902年,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 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证明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把小肠黏膜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作促胰液素。
3.巴甫洛夫的感慨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和他的学生们在消化腺的神经调节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他们也曾认为小肠中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发现与他们的结论大相径庭,于是他们做了重复实验,结果却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一模一样。巴甫洛夫对学生深表遗憾地说:“自然,人家是对的。很明显,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机构开发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包括5个教学环节: 引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
探究:根据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构迷思概念; 解释:学生阐述对概念的认知,并尝试解决最初的问题;
迁移:学生运用新、旧知识和概念解决新问题;
评价:教师通过实践练习评价学生概念及应用能力的掌握。
请回答30-30题
要求:
(1)按照“5E教学模式”设计针对“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内容的基本教学环节。(10分)
(2)设计“探究”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20分)

正确答案
(1)对应“促胰液素的发现”这一节教学内容可以分为
引入:吸引学生,使其对科学史中出现的实验现象产生兴趣。
探究: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科学家的实验操作。
解释:通过探究、讨论,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迁移:科学探究及科学实验应当具备的思维。
评价:通过列表比较,评价学生的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的能力。
(2)“探究”环节的具体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一、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胰腺是怎样得到信息的?
铺设问题梯度,引导学生探究:信息由什么途径送到胰腺?给学生提供线索:我们身体中信息的传递有两条路。一条是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另一条是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
二、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前提下作出假设:引发信息的刺激物是什么?是食物还是胃酸?
1.假设是“血路”:如果走“电路”,食物和胃酸均可成为刺激物,而如果走“血路”,则只能考虑胃酸。虽然食物消化的产物可以进入血液,但是食物已经被消化,再分泌胰液又有何意义?那就看看胃酸走的是“电路”还是“血路”。由于胃酸直接进消化道,不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因此,得出结论:胃酸走“血路”不通。
2.假设是“电路”:也就是反射。根据反射弧完整性原理,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反射就不能完成。
三、在科学史中分析科学家的实验方案:
(一)剔除小肠上的神经,反射应该消失
预计的结果:
1.反射消失,结论就是神经调节。
2.胰腺分泌。结论有二:一是反射弧没有被彻底破坏(实验有问题),二是走“电路”的假设不对(假设有问题)。沃泰默取第一点,结果走了老路。
(二)斯他林和贝利斯二人取第二点,认为走“血路”,但信号物质不是胃酸,而是由胃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的另一种物质,这是一条新路。
分析:如果把该物质提取出来,注入血液,应该能引起胰腺分泌。
实验:胃酸刺激—研磨过滤法提取该物质(该方法在叶绿素提取和酶的发现资料分析上都有谈到)—注射—观察现象(实验中要排除神经干扰——离体)。
四、学生交流讨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
五、得出结论: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产生,能够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进胰液分泌。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下列关于乳酸菌和醋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者厌氧,后者好氧 B 两者最适生长温度完全相同 C 前者有细胞壁,后者没有细胞壁 D 前者属于原核生物,后者属于真核生物
查看
单选
细菌视紫红质的功能与叶绿素相似,能够吸收光能,并在光的驱动下起到质子泵的作用。质子泵可以引发质子浓度差,从而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研究者用含有ADP和磷酸等物
A 添加ATP合成酶的人工小泡在暗处可以生成ATP B 添加ATP合成酶的人工小泡在光下可以生成ATP C 添加细菌视紫红质和ATP合成酶的人工小泡在暗处可以生成ATP D 添加细菌视紫红质和ATP合成酶的人工小泡在光下可以生成ATP
查看
单选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成熟红细胞的膜系统简单 B 无氧呼吸主要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C 胚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变化具有周期性 D 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等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查看
单选
为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研究者将适量且等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入两个保温瓶中密闭。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且环境条件适宜。多次测定有关变量,绘制成图1所示的曲
A 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煮熟的种子 B 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C 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的种子 D 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查看
单选
下列有关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鱼流线型的身体有利于在水中生活 B 间作套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C 抗生素的使用催生了耐药菌的出现 D DNA的双螺旋结构使DNA的半保留复制成为可能
查看
单选
下列关于细胞及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核仁的细胞将不能正常形成核糖体 B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 C 细胞内的蛋白质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 D 核孔是某些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选择性通道
查看
单选
下列关于鸟类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鸟类的迁徙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B 鸟类都有求偶、筑巢、产卵、孵卵等行为 C 鸟类的繁殖行为受下丘脑—垂体—性腺的调节 D 雄鸟的求偶有利于雌雄两性的性器官发育同步
查看
单选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准确地对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通过设计向导RN
A 该技术可被用于基因敲除 B 向导RNA可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 C Cas9的作用是破坏DNA特定位点核苷酸之间的氢键 D 向导RNA与目标DNA之间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结合
查看
单选
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流感病毒,目前未发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例。下列关于对该病毒的研究、预防、诊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现H7N9型禽流感患者应及时隔离是保护易感人群 B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病人痰液或血液中的病原体 C 用PCR技术在体外扩增H7N9型病毒的基因不需要提供引物 D 用DNA分子做探针,利用分子杂交原理可检测H7N9型病毒
查看
单选
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有人做了如下杂交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光腿对毛腿为显性、片羽对丝羽为显性 B 光腿和毛腿、片羽和丝羽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C 光腿和毛腿、片羽和丝羽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控制光腿和毛腿、片羽和丝羽的基因分别在两对不同的常染色体上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生物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