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小吴是北方某地宁堡村大学生村官。下面是她讲的“成长”故事:2016年,我被组织选派到宁堡村担任村主任助理。那时我觉得自己是大学生,肯定比农民强。村干部和村民们对我都很客气,但就是不分配活儿给我。那时我最大的活儿就是“看家”,大家出去办事,让我守在村部。我也不愿闲着,为了证明自己,一开会我就抢着发言,但不管我说得多么激情澎湃,大家一点反应也没有。第一次下田干活,我就把鞋陷进了泥里,旁边有人说:“这大学生下地还得跟个提鞋的。”
刚到村里,我看很多事不顺眼,总觉得自己在理,大家做事应该按照我的想法来。村里核发水田地补偿款,要量土地,村支书认为我是外村人,能一碗水端平,就让我负责这事。有几个人找我说情,想要皮尺松一点,好多得点补偿。我一点不让,把尺绳拽得紧紧的。结果一位村民当场质问我:“你个外来人,想干啥?”
第一年年终评议会上,有 4个人给我投了不合格票。我的委屈突然爆发,回到屋里就哭了,觉得自己表现挺优秀,关键是我也一直想要给村里干事,怎么还受这气?当时,村支书跟我讲了一番话,对我触动很大:“你坚持原则是对的,关键在怎么做。有理还不够,在村里得想办法跟老百姓把理说通。要把理说通,首先你得和大家干在一起。”他建议我,每天到老乡家干农活,一次两个小时。
从那以后,我开始努力学说土方言,走水田地、学农活。每天“服役”两个小时,每次换一家。手掌上的血泡起了破,破了又起,汗水渍透了衣服。我慢慢感受到了农民的不易,也理解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
中就沉淀多少激情”的含义。一段时间下来,和大家熟络了,村民们从自家娃娃读啥学校、看病到哪个医院、添置家电买啥牌子,到调解邻里矛盾都愿意找我帮忙。村里一户人家因为不满征地补偿,不断上访。那段时间,我不时到他们家串门、唠家常,见他们家生活困难,就帮着申办救济,这户人家深受感动,后来再也没有去闹了。我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成功创建本村优质杂粮品牌并打入南方市场,为大家闯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去年,我被市里评为优秀大学生村官。
现在,村里人对我的称呼,也渐渐从“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吴”。“小吴来了啊!”“小吴吃了吗?”上了年纪的,则直接叫我“小吴闺女”。我之前不太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体会到这些关心来之不易后,每次听到心里都暖暖的。
问题三、根据“给定资料3”,请分析小吴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得村民们对她的称呼从“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吴”。
要求:准确全面,恰当提炼,条理清晰。不超过200 字。
【审题及答题思路】
三、根据“给定资料3” 【“根据”可知只需要在资料3 中找答案】,请分析小吴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得村民们对她的称呼从“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吴”。【本题为单一题,主题围绕小吴,答题结构分析小吴发生的变化,做出的改变,重点答对策,回答出前后不同做法的对比。】
要求:准确全面【尽量用原词原句,保持材料本意;要求要点全面,宁滥勿缺】,恰当提炼【对材料中比较零散、冗长的内容进行适当概括,提炼出相关要点】,条理清晰【分条陈述,标清序号】。不超过200 字。

正确答案
1.干群关系上从疏离客气转为亲近群众,感情熟络;由一味坚持原则不讲情理到主动关心、帮扶群众,保护其合法利益。
2.工作方式上从偏重理论转为重视实践,从不善农活到熟练掌握农技,学说土方言,走水田地,与老乡共同劳动,吃苦耐劳。
3.自我认知上从以自我为中心到理解村民,放低姿态,换位思考,体会理解农民不易。
4.工作价值上从被边缘化到主动发挥专业优势,成功创建本土品牌,打入市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刷题小程序
公务员-申论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