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答案提示
“薄弱”原因有三:一是高校缺乏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二是高校自身尚未形成大宣传格局,宣传部门孤军奋战、孤掌难鸣,整体的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和氛围在弱化;三是宣传队伍自身能力不高、适应性不强。因此,要推动高校的互联网思维的成长,顶层规划设计宣传格局,建设宣传部门,提高宣传队伍自身素质。
(二)答案提示
标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
三个小标题:
(1)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生活的主要场域
(2)高校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对策思考
(3)扎扎实实地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三)答案提示
网络话语权是网民合法运用网络平台关心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及对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权利。网络给受众带来了话语权实现的场所和空间,极大地扩展了民众的表达渠道,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然而网络这个平台并不意味着广大受众真正拥有网络话语权,一些弱势群体仍无法通过大众媒体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网民更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自发形成的舆论声势有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话语数量和分量,但由于农民等弱势群体非网络的核心群体,导致话语权空间受到限制,话语长期被扭曲、误解和掩盖,甚至有被社会主流思想边缘化的风险。
(四)答案提示
网络阵地的建设
尊敬的各位来宾:
网络舆论引导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应当成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重中之重。青年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他们是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网络渗透到了这个群体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大部分通过网络予以传达。学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融入互联网这个先进的平台,那么势必要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从技术上、意识上、方式上全面建设网络阵地。
首先,把握技术前沿,赢得高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把握新的媒介技术带来的新的传播手段和交流场域,利用不同媒介技术在信息传播特性、话语表现形式、思想意识影响等方面具有新的特点与方式。其次,增强阵地意识,把握高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导权。网络意识形态场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汇聚地。既是国家主流声音的发声地,也是众声喧哗的舆论场,高校也要在不同的场域打好舆论斗争的主动仗。再次,创新话语方式,增强高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相信做好以上几点,我们定会在全面建设网络阵地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五)答案提示
正确看待“网络文化”
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网络道德建设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道德教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机遇期,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可能性,而道德建设也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笔者认为网络文化仍是功大于过的一股积极的力量。
诚然,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也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社会。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冲击着青年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现实和网络的关系,影响了学业、工作和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文化为道德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网络交流的平等性也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将成为人与人自由协作、自由表达的最优平台,网络文化的主体是社会每一个成员,人们创造文化、分享文化、发展文化,其定将会朝着一个更健康、更先进、更自由的方向发展,也定会充满积极的力量。
(六)参考范文
从互联网看话语权的下放
谈到互联网对社会的冲击,人们所感受到的最明显的变化,我想就是对“权威”看法的转变。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让美国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精英的无奈、软弱和丑态百出,从此,长者的面子、老者的尊严、领袖的权威在这个国家的管理系统里掉到了最底层,在真理面前变得一文不值。美国社会的活力正是来源于此,直至现在。而中国的发展历程恰恰相反,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人捧上神坛——我们需要权威。直到互联网到来。
有这样一个言论,说当下社会的话语权有两个流派,威权和嘲讽权。威权就是传统的社会精英所把控的话语权,他们是专家、是教授、是有关部门,他们习惯于板着面孔出现在金字塔的顶端俯视着等待权威的子民,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社会的判断标准。而今,这些人已被变成了“砖家”“叫兽”,你们如何的严肃正经,如何的专业官方,都禁不住大家扑哧一乐,“呵呵”——这就是嘲讽权。传统社会的金字塔结构正在一点一点瓦解,人人可以是媒体,人人可以是权威,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互联网实现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让每个人都可以直面这个社会,而不必依附于某个组织。就像“大萧条”之后的美国,人人都有话语权。
话语权下放,是提高社会凝聚力的强心剂。传统社会中,社会方言根据行业、阶层的不同把人分成不同的群体,人们通过不同的组织或群体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阶层的人站到了同样的平台上,人们通过同一种方式相互发生联系,用同一种方式思考与表达,人们更容易找到社会归属感,更容易获得共鸣。凝聚力更强了,社会整体的执行力也就更强了,这是社会达成质变的基础。
下放的话语权,引导比管理更应景。“过度娱乐化”并不是“人艰不拆”“画美不看”这一系列热词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我们不需要因为“娱乐化”而皱起眉头问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因为“娱乐化”需要“参与”和“互动”,这些流行语恰恰反映了人们在获得话语权之后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度的提高,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情绪并获得社会的共鸣,最终形成这个群体的独特文化。这种“创作动力”是人们内在情绪的抒发,对于这些热词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付之一笑”,因为不具有合理性的东西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而对于这种“参与感”应积极引导,如果人人都能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的建设,那么现代化就指日可待了。
互联网解放了话语权,激活了社会全盘,它不是所谓的一盏明灯、一座灯塔,而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让人们感到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