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1.本题本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材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材料
1.“先是听到一些女孩子的尖叫,接着就看到一个男人拿起一瓶透明的液体往自己身上浇,又拿出一个打火机在车里点起了火。”16岁的小程从江西老家前来旅游,刚感受到“人间天堂”杭州的魅力,却没想到经历了一场公交爆燃事故。
2014年7月5日,杭州西湖景区边,东坡路庆春路口,杭州最古老的7路公交车上,发生了公交爆燃事故。事发时,这辆从灵隐开往杭州火车站的公交车上,有80多名乘客,其中就包括小程一家五口。
小程回忆说,事发时,整个后门都是火,完全没法过去,车后部的乘客只能不停地砸窗户。当时她在车子中部,慌乱间从前门跑出,她的鞋子被踩破,手肘、膝盖处有轻微灼伤。几分钟后,小程的外公、外婆和妈妈也从车里逃了出来。“妈妈是被外婆抱着一起滚出来的,当时全身滚烫,又黑又硬,皮肤就像锅巴一样。”在周边市民的帮助下,小程的妈妈被路过的出租车司机送往附近的医院抢救。
据杭州市卫生局5日晚通报称,30名伤员被送往附近5所医院进行救治,其中危重病人15名,无死亡病例。而在15位重危病人中,14位实施了气管切开手术,其中8位的烧伤面积超过60%。
当晚,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一名医生在朋友圈中写道:“冲进抢救室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是烤焦味和焦如木炭的视觉冲击。”“似乎在和死神赛跑一般,每位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汗湿了一阵又一阵”。
公安人员提取现场被烧车辆地板上的燃烧残留物进行了化学物质成分检测,发现可疑可燃液体中含有醋酸丁酯、二甲苯、三甲苯、环己酮等“香蕉水”成分。
7月8日,杭州警方通报称,公交车纵火案疑犯包某事发时也被烧成重伤,目前在医院治疗,伤情危重,无法通过审讯获得主观犯意的口供。根据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包某性格孤僻内向,很少与他人交往。在浙江暂住期间,他换过多个打工单位,长年孤身在外,有厌世情绪,曾向他人流露过要效仿制造恶性事件扬名的念头。
2.“又有公交车被纵火了?”这是许多人在听说“7·15”广州公交纵火事件后的第一反应。这已经是继2月27日贵阳公交纵火、5月12日宜宾公交纵火、7月5日杭州公交纵火后,发生在这一年的第四起严重的公交纵火事件。而造成多人死伤的2009年成都公交纵火及2013年厦门公交纵火事件,还未从人们的记忆中远去。公交纵火,是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
考察这些纵火事件作案者的动机,大多都指向一个结论——因各种原因“报复社会”。对此,许多人认为这反映的深层问题是“社会病了”。然而,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是复杂、长期、综合性的命题,但公交纵火对民众安全有着极其迫切的现实威胁。有“报复社会”动机的人听说了此前发生的公交纵火案,破坏力十足,也想有样学样。依靠有限的警力不可能及时发现并控制所有的危险分子。
目前国内的公交系统,基本没有安检。在杭州纵火案中,犯罪嫌疑人包某携带10升香蕉水上车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我国消防法第23条明确规定,禁止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否则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个法条很被动,基本上很难做到令行禁止,公安消防部门不可能长期动用大量人力去公交车上巡查,因此这一规定的落实单位主要是交通管理部门。
虽然我国城市公交车上基本都贴有“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品、危险品上车”的警示语,但这些“严禁”往往形同虚设。有人售票的公交车仅配有一名售票员,无人售票的公交车只有司机一人维持秩序,在乘车高峰期,乘客往往蜂拥而上,谁能抽暇冷静地执行“严禁”呢?如果他们没有相关的自动检测装置,单靠人力,效果不会太理想。
另外,多起公交燃烧爆炸惨案也再次显现出乘客对于公共安全的漠视。以厦门公交纵火案为例,事发时车上有90名乘客,犯罪嫌疑人陈某携带大量汽油上车,却没有人察觉异常。如果当时有人能站出来向司机提示这可能是易燃易爆危险品,督促司机进行检查,那么这场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了。而现实中,偏偏就没有人去管一下“闲事”。
公共交通本身具有脆弱性,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期,交通流量往往处于饱和状态,出了事故人员疏散和救援困难。高峰期“人满为患”,导致车载视频监控报警成了薄弱环节,有的公交车存在安全锤配备太少、自动灭火装置失灵、公交车中门打不开等问题,也形成诸多安全隐患。
3.在公共交通中遇险,提升自救能力是摆脱危险的可靠办法。记者在广州公交纵火事件的监控录像上注意到,不少乘客在爆炸发生前从公交车上跑下来,但不一会儿又往公交车旁边聚集观望,火势一瞬间涨起之后,立刻殃及周边车辆及观望的乘客。而在杭州公交车纵火事件中,无论是车内乘客还是周围的救援群众都还没有掌握击碎车窗的正确方法。
随后,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很多乘客并不清楚灭火器、安全锤、车门应急阀等安全设施的正确使用方法。据相关人士介绍,在很多城市,每辆公交车上都设置有6到8个逃生锤,拿起锤子往玻璃窗的四个角的任意一角用力敲两到三下,玻璃就会成网状,用脚踹开即可逃生。
“如果找不到这个锤子,可以寻找一切尖锐而坚固的东西。比如男士身上的皮带扣,特别是女士脚上的细高跟鞋,都是不错的工具。”
微博上一名烧伤科医生“烧伤超人阿宝”提出了几个自救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及时制止犯罪分子”:“以后大家千万记住,碰到有人在公共汽车倾倒易燃物或有其他威胁大家安全的行为,躲是没有用的,要坚决果断,在他倾倒的时候一拥而上,及时控制,绝不给他点火机会。”的确,无论如何弥补灾难造成的损失,都不如让灾难不要发生。
通过杭州公交纵火事件的监控录像可以看到,从有人开始察觉纵火者的行动,到香蕉水被打火机点燃,大约只有5秒的时间。在这5秒的时间内,也只有几个人有机会阻止悲剧的发生,其中好几个还是女性。指责这些人没有阻止纵火的发生,无疑有些苛刻——即便就在犯罪嫌疑人的身边,要阻止纵火的发生,也需要迅速察觉发生了什么事,理解是什么状况,然后才能作出反应;即便能够作出反应,也要克服趋利避害的本能,毕竟人在遇到危险时的第一反应总是躲避;而即便知道躲也躲不了,要进行反抗制止也需要克服“囚徒困境”的心理——“去制止纵火,要是没成功,受到的烧伤可能就最严重,还是让别人出手吧”,结果就是,谁都没去抢那个打火机。
可见,即便意识到“制止纵火是求生的唯一办法”,如果没有经过演习训练,“挺身而出”也有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只有不断地反复强化“应该制止纵火”的认知,以及进行模拟演练,才更有可能把认知转化到行动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认为,要把公共安全教育法制化、常态化:应明确规定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每年接受固定课时的公共安全教育,通过学习和演练,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安全习惯。
4.近日,因带红酒上公交车被拒载,一位昆明网友在网上发帖质疑:昆明公交禁止携带玻璃瓶上车吗?此帖在网上很快成为热帖。
网友“shiny”说:“公交车不准携带玻璃瓶,第一次听说。”
网友“高原山枣”很不屑:“他以为他开的是飞机呢!”
也有网友认为安全第一,可以理解公交司机的做法。“ywd1”说:“为了公共安全还是少带酒类到公共场合。”
还有网友出主意。“盘龙江”说:“要藏好,才能带,以后记得藏好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到底指的是什么,市民并不清楚,甚至没有“危险品”的概念和意识,更何谈防范。不仅乘客对公交车危险品存在认识盲区,连公交车司机也在对酒瓶、氢气球等物品的把关上态度暖昧。
以红酒来说,不同的公交车司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司机表示,公交车上比较拥挤,如果把红酒带到车上,不小心瓶子打碎了,容易划伤其他乘客,再者,若所带红酒为高浓度酒,在有烟头等微小火源的情况下,也易引起火灾。但有的司机则表示,不让带红酒上公交车太教条了,高浓度酒才存在易燃的问题。
在业内人士眼里,何为公交车危险物品?一位公交车车队书记告诉记者,“公交车上几乎都有提醒乘客不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乘车的相关标语,但是具体的物品太多,没有具体罗列出来,主要靠驾驶员自己判断。”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再加上公交没有专业安检,相比飞机、火车等拥有系统安检设施和流程的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车在运营过程中基本不设防。以昆明公交为例,每天行驶50多万公里,出车4万车次,客流量达到200多万人次,而“安检”只能靠公交车司机的“火眼金睛”来判断。
有关资料显示,公交车危险物品除了大家熟知的汽油、柴油、酒精等易燃品,还有烟花爆寸、炸药、雷管、煤气罐、氧气瓶、丁烷气体等易爆品。此外,我们常用的高度酒、打火机、发胶、气雾杀虫剂、暗喱水、指甲油、染发剂、香水等日常用品,也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范畴。外包装上标有“危险品”标志的物品,也严禁携带上车。
5.以地铁、公交等为目标,实施暴力恐怖和个人极端等严重暴力犯罪活动,严重危害公共安全。针对少数地方近期接连发生公交车纵火案件,公安部于2014年7月16日召开全国公安机关紧急视频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地铁公交安全保卫工作。
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迅速形成严打严防严控态势。要积极提请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在每列地铁列车、每辆公交车上配备安全员,配备必要的防护、防暴设施和器材,推广安装安防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开展培训演练,提高识别违禁物品、发现报告可疑情况、组织应急逃生等基本技能。
面对极端分子的危险举动,靠公民赤手空拳去对抗显然难以实现。配备安全员和升级安全器材十分必要。维护公共安全,需要专业人士,更需要专业方法。多一种防卫技术,多一条逃生通道,看似不起眼的未雨绸缪,也许就能让身处险境的人绝处逢生。
但是,广州一家大型公交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有1万多名公交车司机,近万辆车。
因为待遇等原因,司机和乘务人员一直处于紧缺状态,更别提配备安全员了。“如果政府不承担这部分成本,公交公司根本无法承受。”
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学杰表示,公交运营集团作为企业,主要考虑成本,如果公司承担安全员雇佣、培训的费用,在城市公交体量如此大的背景下是不现实的。他建议,涉及面宽的安全员的配置工作,最好的办法是引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即民间志愿者,发动志愿者从事安全员的工作,国外有这样的先例。如果这项工作的风险系数较高,政府可以承担志愿者培训的工作,强化训练,提高风险防控的专业化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指出,事件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从日常预防人手,建立有效、常态的公交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常态防范。
在公共安全的威胁面前,没人可以独善其身。维护公共安全,要靠群防群治。即便有了公共安全员,环境支持也必不可少。如果其他人袖手旁观,再厉害的公共安全员也难以保护所有人周全。危急关头,凡是有能力的成年人,都应该站出来尽自己的责任。唯有广大群众提高自身公共安全意识,提升社会整体的应急能力,公共安全的大网才能越织越密,社会安定的基础才会越夯越实。
6.美国是一个风险意识和危机感比较强的国家。在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及通过有效的应急机制尽可能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方面,目前美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现行的危机管理机制是美国国家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国家安全与危机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该委员会的最高领导人是总统,日常事务由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负责。
为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协调政府部门的行动,早在1974年美国根据《减灾法案》确立了“总统灾难宣布机制”,并在1979年由卡特总统签署行政命令成立了联邦危机管理局。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直接负责全国灾变管理的常设机构,其职责就是运用各种减缓、预防回应和恢复等手段管理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以及技术灾害。20世纪90年代,“联邦应急方案”正式推出,标志着美国危机管理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以“联邦应急方案”为代表的美国危机管理体系强调对危机事件既要作出协调一致的反应,同时也要通过独特的应急功能进行模块划分,以确保这一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具有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日本也是一个充满风险意识且非常注重危机管理的国家。自1990年以来,日本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体制,大力提高了全国的应变能力。
为加强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日本通过修改法律,加强首相在危机管理中的指挥权,并设立内阁危机管理总监,专门负责处理政府有关危机管理的事务。为及时有效应对各种灾害,日本每一次重大灾害的发生几乎都催生一部相关新法律的出台,现有防灾减灾相关法律53部。
在日本,从灾害的预测到防灾的准备,从救灾活动到灾后重建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与防灾减灾有关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按部就班地进行。
日本很重视科研开发,依靠科技战胜危机。为提高民众防灾意识和危机意识,日本国民从小就受到防范灾难的教育,孩子们在幼儿园、小学,不但要上地震知识的必修课,还经常参加全民学习活动,各街区都能看到避难场所的标识。日本还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防范灾难训练。
日本政府将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经费纳入国家预算体系,建立应对危机基金,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其他机构、团体的捐助;其他基金的营运收入。因而日本能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有充足的财政金融资源作为保障,尤其对受灾民众及受灾地区的援助措施规定得非常详细。
7.目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攻坚阶段,各种不稳定的因素也处在高发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便不必做到“路不拾遗,门不闭户”,至少也应该让人们感到安全。如果放任类似公交纵火的事件不断发生,很可能引起公众恐慌,使人们对公共安全失去信心。
2014年7月20日晚10时许,深圳市369路公交车从田贝三路公交站台开出,车上十分拥挤,乘客有六七十人。然而,车还没有开出100米远,司机符师傅的座位后面突然冒起了滚滚白烟,大批恐慌的乘客纷纷涌向了车尾。
据目击者介绍,当时有人大喊着火,车内乘客顿时乱成一团,有人开始砸车窗玻璃。公交车司机听到乘客尖叫,将车停靠在路边,但此时车窗玻璃已经被砸破,大家争先恐后往外面跳,不少人扭伤脚,还有人被玻璃割伤。
司机符师傅介绍,事发时,他立刻靠右侧停车,站了起来,看到是灭火器在冒烟,就大声告诉乘客“是灭火器在冒烟”,同时打开车门。但是,车内乘客都往车厢的后方挤,以致后门被卡住打不开,慌乱中大家纷纷从车窗跳了出去。
事后,警方确认,车上并未发生火情。初步推测,可能是灭火器的保险栓自行脱落,有乘客上车后不慎将重物压在了灭火器的把手上,导致其开始持续冒白烟。虽然是一场虚惊,但由于当时车上乘客惊慌失措,发生推搡、踩踏及被玻璃划伤等情况,造成32名乘客受伤。
几起公交车纵火案件,让社会公众“谈火色变”,人们对社会治安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公交车、火车站因此变成人们既离不开又避之不及的地方。
有人说,我们现在是处于“风险胶囊”之中,人员流动更快、聚集更多,技术发展得不完善也让隐患水涨船高,媒体、网络屡屡把安全问题以惨烈的方式呈现在公众眼前。在高速公路、公交车已成很多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情势下,当风险似乎“无处不在”,难免就让人心生疑惑、恐惧甚至是无力之感,似乎安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今天有点“供不应求”。
公众焦虑和期望并存的矛盾心情,可以理解,更应尊重。这也意味着,面对层出不穷的公共安全问题,我们绝不应束手无策。接连发生的公交车纵火案,说到底,都是“人祸”。只要是人为造成,就能以更细致、更全面的方法“人为消除”,这是基本法则。
8.公共安全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政府无疑是第一提供者、第一责任人。事实上,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理念,也正不断付诸行动。针对接连发生的公交车纵火案件,公安部紧急部署,进一步加强地铁公交安全保卫工作。马航客机坠毁事件发生后,许多国家也要求国内航空公司调整航班航线,避免飞往或飞越乌克兰空域。
但也要看到,尽管在屡次纵火事件的教训中,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安保,但危险分子还是能够将危险品带上公交车;全国性的交通道路整治行动雷厉风行,但装载危险化学品的“流动炸药库”仍能伪装上路,最终造成沪昆高速特大交通事故。对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而言,提高违法成本,加强打击和监管力度,为公共安全保驾护航依然任重道远。
正如“海恩法则”所揭示的: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如果事先多一点对国内外公共安全形势的分析、研究和判断,周密安排、提前布控,或许就能减少事故的发生。正因此,把每一次灾难带来的沉重伤害,尽快转化为深刻教训,通过仔细查清事故真相,认真总结事件发生原因,构架起更加牢固的公共安全体系,理应成为控制公共安全风险,强化全社会对安全心理预期的积极态度和正确选择。
既然每个人都可能是公共安全事故的受害者,那么每个人也都应该成为公共安全的守护者。当我们在感叹受害者面对事故惊慌失措时,可曾想过,自己的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当我们看到有可能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之时,可曾想过,自己也是一个安全员,应该勇敢地向可能威胁生命的行为说“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公共安全,群防群治,同样每个人都可以行动起来。
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2”反映了我国近期公交车纵火事件频发的原因,请你对此进行概括。(15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200字。
(二)请你结合“给定资料3”,谈谈如何提高群众的自救能力,以应对公共交通中可能出现的险情。(2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三)“给定资料6”介绍了美、日两国在应对社会危机方面的管理经验,假如你是公安部的工作人员,请你总结上述经验中可借鉴之处,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25分)
要求:(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3)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的结尾提到,“既然每个人都可能是公共安全事故的受害者,那么每个人也都应该成为公共安全的守护者”。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以“守护公共安全”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一)“给定资料2”反映了我国近期公交车纵火事件频发的原因,请你对此进行概括。(15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200字。
【答案提示】
1.公交纵火破坏性大,且易得手,危险极端分子容易效仿,警力有限难控制;
2.公交一线管理人力缺乏,司机与售票员负担过重,应接不暇;
3.乘客公共安全意识薄弱,缺少对危机的警觉性;
4.公共交通本身具有脆弱性,存在承栽量饱和、安全设备不健全等安全隐患。
(二)请你结合“给定资料3”,谈谈如何提高群众的自救能力,以应对公共交通中可能出现的险情。(2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答案提示】
首先,普及逃生技巧。科学的逃生技巧是危机情况下及时脱离险境的保障,应在社区、校、媒体、网络中大力宣传,全民推广,提高群众的自救能力。
其次,及时制止犯罪分子。根据补救不如避免的原则,应通过宣传教育,打破群众的心理藩篱,反复强化反抗意识,以便群众能够在危机面前及时出手,化解险情。
再次,进行模拟演练。地方政府应定期组织群众进行公交险情逃生演练,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将意识转化为习惯。
最后,建立长效机制,普及公共安全教育。尽快着手编写相关教材,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相关课程,从小培养公民的安全意识。
(三)“给定资料6”介绍了美、日两国在应对社会危机方面的管理经验,假如你是公安部的工作人员,请你总结上述经验中可借鉴之处,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25分)
要求:(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3)不超过500字。
【答案提示】
关于美国、日本在社会危机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
综观美国、日本两国在社会危机管理方面的发展历程,对比我国的现实国情,我认为有女下五个方面可供我们借鉴学习: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危机管理。将危机管理纳入国家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决策力和领导力。
第二,建立稳定的社会危机管理体系。通过明确制度、划清职责等手段,形成协调一致的组织结构,保证工作效率。
第三,建立健全的社会危机管理法规。通过立法,及时总结以往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逐渐形成健全的法律框架,以便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四,制度化的科研投入及教育保障。技防与人防并重,一方面加大技术投入,完善避难防灾设施;另一方面开展全民教育,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
第五,完善的财政金融保障措施。分散财政收入的来源,以国家财政支持为主,积极利用社会资本,确保充足的财政对相关工作的支持。
(四)给定资料的结尾提到,“既然每个人都可能是公共安全事故的受害者,那么每个人也都应该成为公共安全的守护者”。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以“守护公共安全”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范文】
公共安全我们的责任
2013年,当厦门公交纵火案发生的时候,我们也许还在惊愕中自我安慰着,努力将自己与灾难划清界限。然而,在2014年,这样的自欺欺人换来了更加惨痛的教训,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类似的纵火事件接连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面对危险,出于本能,人类的第一反应是躲避。但是面对公交纵火案,狭小拥挤的空间、瞬间发生的险情,我们无处可逃。而今公交纵火事件已呈频发之势,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了。那么,唯有面对,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每一个个人,全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勇敢地扛起自身的责任,我们才能夺回公共安全的主动权,守住自己和家人的平安。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对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公交车的安全,还应在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查找公共安全的漏洞,抢在危险分子的前面,做好预警措施,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对公共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通过大力宣传强化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同时督促各地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演练,培养民众的逃生技能;最后,也要加大在公共安全方面的财政支持,开发及推广先进技术,利用信息科技优势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将人防与技防有机结合起来。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尽到自己的本分,遵纪守法,安全生产,避免安全隐患;其次要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有章可循,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再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定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必要时配备安全员,建立责任制,形成长效机制。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正确认识现实情况,做好应对危险的心理准备,在遇到险情时既不盲目躲避也不过分恐慌,冷静应对;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参加各种模拟演练,以便在危急情况下能果断出手,科学应对,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对身边的人尽到社会责任。最终使危险极端分子在人民英雄面前无路可退。
总之,就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公共安全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在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面前,我们必须反思,必须团结。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社会也是每一个人的,所以,每一个个体的悲剧都是全社会的悲剧,同时,只有每一个个体的平安,才有全社会的平安。
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时刻敲响公共安全的警钟,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努力将身边的公共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把公共安全隐患化于无形,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刷题小程序
公务员-申论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