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加之惠农政策等因素,农村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干群关系渐趋缓和。尽管如此,农村仍然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因征地拆迁引发的自焚等恶性事件多次发生,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部分地区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农村基层干部脱离群众,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干部作风出现问题等,都为农村的长期稳定埋下隐患。因此,需进一步破除“重城轻乡”,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
2、这句话指出了实现村委会的公平选举,根本之策在于控制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当前在贿选的治理上。仍然存在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较差,对贿选的认定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及调查取证难,知情举报的选民因碍于面子或害怕打击报复,往往不愿出面作证等难题。其根源在于农村基层干部手中集中了太多的资源,他们通过出售村集体土地等获取大量的资金用来中饱私囊。要彻底解决问题,应该把村里涉及产权交易等重大经济行为的权力从村委会分离出来,交给由国家派到村里的社会工作者,并由其监督协助村长管理村务。
3、(1)一是面对资金困难,精神状态不佳。二是学习松懈,思想观念落后。三是责任缺位,服务意识不强。四是流于形式,工作作风不实。五是律己不严,纪律观念不强。
(2)一是注重整章建制。健全农村干部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干部能力和业绩的考核评价制度,增加考核过程的透明度.使干部目标责任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促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
二是注重支持。在对基层政策倾斜上下功夫,要加大对基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到位.同时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
三是加强学习和实践。农村干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深入群众实践,可以密切干群关系,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是注重教育。在转变干部思想观念上下功夫,大力开展对干部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其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思想。
五是注重监督。在农村民主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设置农村监察和监督机构,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从制度上约束干部行为。
4、当前村干部腐败的原因存在于农村干部选拔、村级财务管理、干部监督三方面。
第一,农村干部选举存在贿选、宗族势力操纵等情况;对村干部缺乏必要的考察、考核,使一些知识水平差、政治素质低的人当选。
第二,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账目混乱,村干部公款私存、公私不分、中饱私囊现象严重。
第三,由于村民不敢监督、村“两委”内部监督缺位,导致对村干部缺乏有效监督,同时对村干部的违法行为也缺乏有力的处罚措施。
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严格村干部任用选拔制度。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把好选拔关,从源头上防止村干部腐败:加强对村干部任用的考察,将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组织考核与民主评议相结合。
第二,以资产监管为重点推进“三资”网络化管理,开发“农村集体资产信息监管系统”,实施动态监管,严防公款私用,中饱私囊,对于腐败村干部要予以严惩。
第三,加强监督教育。建立乡镇检查室,掌握社情民意,将司法触角直接延伸到基层乡村;积极开展廉政教育宣传活动。将廉政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延伸到村。
第四,探索推行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四会管村”制度,促进村级民主办事、依法办事。
5、勿以官小而不为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为政之要.首在择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这句话道出了领导干部的重要作用。在我国那些身处乡镇、村社的基层干部.看似官小,但就是这些“小官”和群众直接接触的时间最多,很多老百姓的困难和诉求的解决,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举措的落实都要靠他们。可以说,他们既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又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代表”,甚至也可以说,这些“小官”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公信权威,抓好了“小官”就是抓牢了群众基础,抓住了民心。由此可见,“小官”并不小,而是关系基层稳定发展的重大因素。
但是,近年来“小官”变“巨贪”的事件已在全国各地出现多起,一名村干部通过违法出售集体土地使用权、一个基层办公室人员通过为工程项目走后门获取成百上千万非法暴利的事件更是不时充斥于各大媒体的报道和老百姓的饭后茶余。同时,近年来发生的很多群体性恶性事件往往也和这些“小官”在干群关系方面处置不当、个人行为损伤民利、利用职权贪污腐败等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小事变大,甚至发展恶化成“暴力冲突”,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这不得不让人感受到抓好“小官”工作形势的严峻性与迫切性。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注重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好的作风源于正确的思想基础。转变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首先必须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整合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等多种培训资源,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电化教育相结合等形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注重建章立制,增强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的长效性。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好制度是好作风的可靠保证。因此,必须从建章立制入手,把建立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管理制度作为转变作风的根本措施来抓,实现干部管理机制从以思想约束人向以制度管理人转变。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注重惩防并举,增强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的针对性。各级党组织负有重要的责任.对于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要真正做到惩防并举,加强监督,严格管理。一是加强民主管理,发挥基层群众的监督作用。二是严肃违规处理,认真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加强教育与严肃纪律结合起来,对作风粗暴、弄虚作假、漠视群众利益的个别干部进行严肃地批评和处理。三是强化综合治理,构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预防体系,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真正转变。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好的作风,会对全社会产生积极的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反之,则会败坏党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只有切实转变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