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平凡
凯鲁亚克在小说《在路上》中写道:“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几年。要么我就毁灭,要么我就注定铸就辉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请向我开炮。”这未免过于绝对。在我看来,人在追逐理想的同时应学会同平凡的自己和解。
李征无法接纳自己的平凡。最终异化成了老虎。这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不屑于与世俗为伍固然是不甘于成为平凡的瓦砾。然而,其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则是畏惧于平凡的可能性——追逐心中理想历经磨难之后却发现自己终究是一介常人。倘若其在追求以诗歌成名的过程中能够坦然接受不为明珠的可能性,便能放手一搏而不是踌躇不前不愿劳苦付出。终成大家也未可知,再不济亦只是诗才平平的普通人。怎会因愤懑羞赧而化虎!
周国平说,人有三次长大的机会: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人应当努力追求理想,这一点几乎是无可置疑的。问题在于,人是有限度的,在轰轰烈烈地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失败始终是头顶的阴霾。故而,人时刻面临着如下处境:如果选择明珠之路追逐理想,但最终求而不得,该作何选择?是郁郁寡欢乃至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态选择毁灭?还是坦然接受失败并甘于平凡?周国平说应该选择后者,因为这意味着人的成长。实际上,这种成长恰在于正视人自身的有限性。理想之实现固然令人欣喜。然而理想之未竟也需人原谅。更何况只有这样,才能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轻装上阵。
并非所有追逐理想之人在面对平凡的自己时都能够坦然接受,对他们而言接受平凡是可耻的,是与高傲自尊相悖的软弱的体现。如何才能对平凡的自己坦然接受呢?在中岛敦另一短篇《悟净叹异》中,作者借沙陪净之口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描绘唐三藏。在悟净看来,三藏法师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他十分弱小,不懂得任何变化之法,只要遇到妖怪就会被抓走。但他身上却有着某种可贵的特质。世界中的各种生物包括自身之孱弱与可悲之处,三藏法师都已经悟得透彻,且又能容忍这种悲剧性,无畏地追寻正确而美好的事物。接受平凡并不可耻,这是另一种更宽广意义上的勇气。
平凡本身或许并不值得歌颂,但人在追逐理想的同时理应同平凡的自己和解。因为这意味着人的成长,是另一种勇气。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追逐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