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简答题:阅读下面的小说《马裤先生》,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评论。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000字。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表示歉意。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醒了,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
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荼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正确答案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它主要是在描写马裤先生的行为,以及他和茶房之间的互动。通过对马裤先生这个人物的塑造,讽刺了人性的刻薄丑陋的一面,借此引起读者自身的反思。在评论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人物角度。马裤先生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更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大部分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人性。
(2)结构角度。整个故事顺着时间进行,段落清楚结构简单分明。叙述者遇到马裤先生之后,故事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每一个段落约略十是由马裤先生大喊“茶房!”时开始,并在叙述者内心发表意见后结束。作者故意使用这种方式刻画出了如喜剧般一幕的场景,这种手法突显出马裤先生一次又一次突如其来的“茶房!”,增加了幽默的效果。
(3)叙述角度。作者在全文中使用了第一人称;但故事的主角,或说是故事中的焦点人物,并不是这个叙述者,而是马裤先生。全文的主旨和焦点就是借这个“说故事的人”来观察马裤先生的行为,以及他和茶房之间的互动。
(4)语言角度。这篇小说使用了极为精简的语言,让人读起来有种格外活泼的感觉。《马裤先生》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安排巧妙,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述。作者用词风趣,有些小地方并不直接写出,而是用一种间接的手法达到幽默的目的。作者并不直接写出马裤先生吐痰吐到车顶上,而是“照顾了车顶”。此外,奇张的手法贯穿全文。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进入写作状态的理想作者,或阅读作品时读者期待的作者是(  )
A 现实作者 B 叙述者 C 隐含作者 D 人物“我”
查看
单选
“身穿红衣、红裤的王军霞依然没有抖开神秘的面纱。这位被誉为‘东方神鹿’的姑娘不动声色地站在跑道上”是一则消息的导语,它的写作方法是(  )
A 叙述式 B 描写式 C 摘要式 D 评论式
查看
单选
申论在内容上比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的“策论”更具有(  )
A 语言规范性 B 客观性 C 现实针对性 D 论说性
查看
单选
在所有描写技巧中,最能检验写作者功力的是(  )
A 正面描写 B 侧面烘托 C 细节刻画 D 暗示性描写
查看
单选
任何作品,在其行文即语言表达方面,都必须讲究(  )
A 语言的色彩 B 文思和文理 C 声韵和节奏 D 逻辑和修辞
查看
单选
与批判性思维息息相关的思维形式是(  )
A 形象思维 B 逻辑思维 C 灵感思维 D 创造性思维
查看
单选
对客观现象、客观事实的积累属于写作素材积累中的(  )
A 知识素材积累 B 感性素材储备 C 思想观点素材积累 D 情感素材积累
查看
单选
作者受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直接启示而创作属于文学写作外物激发方式中的(  )
A 原型激发 B 情景激发 C 无意识发动 D 思想点化
查看
单选
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属于想象的方式中的(  )
A 黏合 B 联想 C 夸张 D 典型化
查看
单选
在学术写作中,主题就是(  )
A 中心论点 B 作者的观点、态度 C 中心题旨 D 情感、思绪
查看
刷题小程序
写作(一)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