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学生体质,减少疾病,践行“健康中国”有着重要作用。
①学校体育的生理作用
学校体育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姿势;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学生机能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②学校体育的心理作用
在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动机;促使学生基本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明显增强。
③学校体育对促进人的社会适应的作用
学校体育对人的社会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决定的。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和拓展课使学生之间增进彼此信任,形成较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优秀的品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竞争始终相伴相随,既有团队的竞争,也有个人的竞争。但所有的竞争都讲求公平公正,有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在体系下顽强拼搏、挑战极限,在竞争中合作。这种意识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是弥足可贵的。
④学校体育对减少疾病,减轻医疗负担的作用
目前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不进行体育锻炼有关。学校体育坚持让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
质和应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学校体育还可以带动整个家庭和周围的体育氛围,提高国民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减轻医疗负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①落实好“将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的明确要求,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学科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
②完善体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③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
践练习。
④强化课外锻炼,健全学生体育锻炼体制。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⑤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⑥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