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简答题: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座二级公路隧道,该隧道为单洞2车道,设计净高5m,净宽12m,总长686m,穿越的岩层含有少量煤层,裂隙发育,设计采用新奥法施工。洞口段围岩为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一较破碎,中薄层状结构,属于Ⅳ级围岩,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和超前锚杆加固围岩,采用短台阶法分部开挖,台阶长度10~15m。施工顺序如下图所示。

施工单位特别重视安全管理。洞内爆破必须统一指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进行作业。爆破作业和爆破器材管理人员必须穿防静电服装;装炮时,应使用木质炮棍装药,严禁火种:为防止点炮时发生照明中断,爆破工应随身携带手电筒,禁止用明火照明。点炮前,无关人员与机具均应撤至安全地点。爆破员实行“一爆三检”制度,放炮员最后离场,班组长清点人数,发出警告5s后方可引爆。爆破后必须经过15min通风排烟后,检查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检查有关“盲炮”及可疑现象;有无残余炸药和雷管;顶板两旁有无松动石块、危岩,支护有无损坏与变形。在妥善处理并确认无误后,其他施工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
【问题】
1.该隧道开挖应采用什么爆破方法?说明理由。
2.除洞口段采用的隧道开挖方法外,还包括哪些方法?
3.台阶法开挖示意图中的1、2、3、4、5各是指什么施工工序?
4.改正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的错误。

正确答案
1.应采用光面爆破。理由:隧道施工中采用光面爆破;对围岩的扰动比较轻微,围岩松弛带的范围只有普通爆破法的1/9~1/2;大大地减少了超欠挖量,节约了大量的混凝土和回填片石,加快了施工进度;围岩壁面平整、危石少,减轻了应力集中现象,避免局部塌落,增进了施工安全,并为喷锚支护创造了条件。
2.隧道开挖方法还包括全断面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中隔壁法(简称CD法)和交叉中隔壁法(简称CRD法)、双侧壁导坑法。
3.1是上台阶开挖,2是上台阶初期支护,3是下台阶开挖,4是下台阶初期支护,5是全断面二次衬砌。
4.改正:洞内爆破必须统一指挥,并且经过专业培训且持有爆破操作合格证的专业人员进行作业。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填石路堤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宜采用(  )。
A 压实度 B 压实沉降差 C 孔隙率 D 干密度
查看
单选
对左侧坡口外不远处有一高压电杆需要保护,路堑石方爆破最适合采用的爆破方法是( )。
A 抛掷爆破  B 预裂爆破  C 深孔爆破                                    D 洞室爆破
查看
单选
下列路基工程不宜在冬期施工的项目是(  )。
A 路基边坡的整修 B 河滩地段路基的防护工程施工 C 岩石地段的路堑开挖 D 泥沼地带的换填
查看
单选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流程正确的是(  )。
A 施工参数确定→生产配合比设计→目标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验 B 施工参数确定→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验 C 原材料检验→生产配合比设计→目标配合比设计→施工参数确定 D 原材料检验→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施工参数确定
查看
单选
对于水泥混凝土严重断裂,裂缝处有严重剥落,板被分割成3块以上,有错台或裂块并且已经开始活动的断板,宜采用的处理方法是( )。
A 直接灌浆法 B 条带罩面法 C 扩缝灌注法 D 整块板更换
查看
单选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方法中,( )成为我国在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广泛采用的工程质量最高、施工速度最快、装备最现代化的高新成熟技术。
A 三辊轴机组铺筑技术 B 小型机具铺筑技术 C 滑模摊铺技术 D 碾压混凝土技术 
查看
单选
桥梁计算荷载中不属于偶然作用的是( )。
A 地震作用 B 船舶的撞击作用 C 漂浮物的撞击作用 D 汽车撞击作用
查看
单选
挖孔桩施工的技术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工挖孔施工应制订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并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孔壁支护方式 B 孔口处应设置高出地面不小于150mm的护圈,并应设置临时排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孔内 C 挖孔施工时相邻两桩孔不得同时开挖,宜间隔交错跳挖 D 挖孔的弃土应及时转运,孔口四周作业范围内不得堆积弃土及其他杂物
查看
单选
下列关于悬臂浇筑施工错误的说法是( )。
A 对于0号、1 号块挂篮没有支撑点或支撑长度不够,需采用其他方式浇筑。一般采用扇形托架浇筑 B 托架除须满足承重强度要求外,还须具有一定的刚度 C 对于连续箱梁,梁与墩未固结在一起,必须在施工中采取临时固结措施,使梁具有抗弯能力,并应进行必要的施工验算 D 悬臂浇筑法解除固结采用动态破碎方法
查看
单选
下列施工方法中,适用于浅埋大跨度隧道及地表下沉量要求严格而围岩条件很差的情况的隧道开挖方法是()。
A 中导洞法 B 双侧壁导坑法 C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D 全断面法
查看
刷题小程序
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