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简答题:背景资料:
某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稳定性差。由于地下水发育,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为保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并进行监控量测。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拟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左线隧道施工工序划分如下图所示。

针对开挖时右侧围岩相对左侧围岩较弱的特点,施工单位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顺序组织施工。
6月6日上午,隧道开挖时,量测人员在处理量测数据中,发现“周边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但未及时告知作业班组潜在危险,当日下午发生较大塌方,当场死亡5人,重伤12人,经补报并核实,截至该年7月6日,确认累计死亡达10人。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
经过严格整改后,项目部恢复了后续的工作,二次衬砌采用模板台车灌注混凝土,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铺设防水层。
在一个模筑段长度内灌注边墙混凝土时,施工单位为施工方便,先灌注完左侧边墙混凝土,再灌注右侧边墙混凝土。
问题:
1、给出③→⑩、⑫→⑭正确的施工顺序,说明理由。施工过程中向土体打入了A结构。A的名称与作用是什么?
2、施工单位采用台阶法施工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3、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中,发现的“周边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说明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理?
4、根据现行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背景中发生的塌方事故属于什么等级?说明理由。
5、指出隧道边墙浇筑错误之处并改正。

正确答案
1、正确施工顺序:⑤→⑥→③→④→⑨→⑩→⑦→⑧,理由:右侧围岩较左侧更差;⑫→⑬→⑭,理由:软弱围岩,尽快施工仰拱,封闭成环。
A 是锁脚锚杆。起加固、防止拱脚收缩和掉拱等作用。【边墙超前锚杆是台阶法开挖时,在上台阶开挖支护完成,开挖下断面前,于拱脚斜向下打入锚杆,即可稳定拱脚,又可对下部开挖起到超前支护作用。 边墙超前锚杆也称之为锁脚锚杆。】
2、不合理。
理由:如果围岩的完整性较好时,可采用多台阶法开挖。本案例中围岩软弱,地下水丰富,隧道断面尺寸大,应优先采用单侧壁、双侧壁导坑法。
3、表明围岩和支护呈不稳定状态。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
4、重大事故。理由:造成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为重大事故。  
5、错误之处:先灌注完左侧边墙混凝土,再灌注右侧边墙混凝土。
正确做法:应对称浇筑,使两侧混凝土分层对称均匀上升,以免两侧边墙模板受力不均匀而产生变形。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基层的宽度应根据混凝土面层施工方式的不同,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650mm的施工方式为( )。
A 小型机具施工 B 轨模式摊铺机施工 C 滑模式摊铺机施工 D 人工摊铺
查看
单选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复压宜优先采用(  )进行碾压。以增加密实性,其总质量不宜小于25t。
A 轻型轮胎压路机 B 振动压路机 C 光轮压路机 D 重型轮胎压路机
查看
单选
AC型沥青混合料结构具有( ) 的特点。
A 黏聚力较小,内摩擦角较小 B 黏聚力较小,内摩擦角较大 C 黏聚力较大,内摩擦角较小 D 黏聚力较大,内摩擦角较大
查看
单选
下列关于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合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合龙段的长度宜为2m B 合龙前应观测气温变化与梁端高程及悬臂端间距的关系 C 合龙宜在一天中气温最低时进行 D 合龙段的混凝土强度应与两侧相同
查看
单选
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模板拆除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侧模应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 B 侧模应在预应力张拉后拆除 C 模板拆除应遵循先支先拆,后支后拆的原则 D 连续梁结构的模板应从支座向跨中方向依次循环卸落
查看
单选
在城镇交通繁华路段施工盖梁时,宜采用( ),以减少占路时间。
A 快装组合模板、门式支架 B 整体组装模板、快装组合支架 C 整体组装模板、碗扣式支架 D 快装组合模板、贝雷支架
查看
单选
关于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喷射应分段、分层进行 B 喷头应保持垂直于工作面 C 喷射顺序由上而下 D 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喷下一层
查看
单选
马头门开启应按顺序进行,同一竖井内的马头门不得同时施工。一侧隧道掘进(  )后,方可开启另一侧马头门。
A 12m B 18m C 15m D 16m
查看
单选
关于地下连续墙施工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施工振动小,噪声低 B 不适用于卵砾石地层 C 刚度大,开挖深度大 D 可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查看
单选
预应力筋外包层材料,严禁使用(  )。
A 聚氯乙烯 B 聚乙烯 C 聚丙烯 D HDPE
查看
刷题小程序
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题库小程序